pp电子pp电子pp电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建筑领域是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北京深入推进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在重大工程建设领域PP电子网址、公共建筑改造及后期运营维护中,将绿色低碳贯穿始终,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北京特色的绿色工程,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发挥了巨大作用。
近年来,北京重大工程项目不断,城市面貌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在此过程中,北京既注重城市更新的速度,更坚持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将绿色低碳理念深深地印刻在城市发展的轨迹中。这一点,在新建的重大工程领域表现尤为突出。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曾称赞北京冬奥会是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这不仅体现在运动健儿奋力拼搏的精神上,还贯穿整个筹办过程。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赛区唯一新建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从规划建设之初就秉承“绿色办奥”理念,并综合考虑冬奥赛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长期运行的低能耗要求,在项目规划、施工设计、科技亮点、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和突破,实现了绿色、智能、可持续。
在建设过程中,诸多“黑科技”的运用让近1.2万平方米的“冰丝带”的碳排放量接近于零,这不仅震惊了世人,也成为中国兑现“绿色办奥”庄严承诺的生动案例。这其中,最重要的一项“黑科技”就是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据北京国资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与常规使用的氟利昂制冷剂相比,二氧化碳制冷剂可提升能效20%以上,每年可使“冰丝带”减少碳排放2.5万吨,超过种植120万棵树所实现的碳减排量。同时,冰场制冷所产生的余热经过回收转化再利用,一年可节省约200万度电,相当于北京6000余个家庭一个月的用电量。
“冰丝带”还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将节能融入场馆设计的每处细节中:场馆使用的建材均由再生建筑材料制成,节约用料和缩减碳排放量80%;采用高效率空气源热泵作为观众集散大厅冬季地板采暖和夏季地板供冷的冷热源,每年预计可实现160吨二氧化碳减排;结合建筑造型,在屋面设置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太阳能发电能力约为330千瓦;电动浇冰车相较于常规的液化石油气浇冰车可节能约75%,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国家速滑馆采用BIM技术,建立场馆能源监控系统和环境大数据库,通过制冰、水电、暖通、照明等智能化设备,实现场馆能耗最优化,及时准确的环境监测,保持场馆环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技术成果的系统应用和可循环材料再利用,使“冰丝带”成为真正的绿色低碳智慧场馆。
不止“冰丝带”,近些年北京几乎所有新建公共建筑都践行了绿色环保理念。正在建设中的通州三大建筑——城市副中心剧院、城市副中心图书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大运河博物馆),均严格按照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设计、建设,通过使用节能材料、可再生能源利用等举措,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207吨,在城市副中心“近零碳”示范区建设中树立了标杆。
在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翠湖科技园,有一座被誉为“高保温的被动房”,这就是北京实创医谷产业园东区项目中的15号科研楼。据承建方中建一局总承包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科研楼的最大特点是不依靠暖气、空调等设备,而是依靠建筑自身的设计、材料被动式调节室内温度,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较传统建筑可节能80%以上。
“黑科技”不仅在新建筑的设计、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将低碳环保从理念变成了实打实的建设指征,在对已有建筑的改造过程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周期中,“鸟巢”“水立方”等场馆均在原有场馆设施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升级,实现现有场馆资源的充分利用,大大减少了新建场馆所产生的碳排放。
其实,“鸟巢”在建设期就采用了先进的节能设计和环保措施,通过雨水回收系统、可再生地热能源系统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技术的应用,大幅降低了场馆的能耗,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型“绿色建筑”。冬奥改造过程中,“鸟巢”用高标准LED灯具替换原有传统已衰减光源,并对屋顶PTFE膜、立面钢架等部位的亮度、均匀度和眩光点进行提升。改造后,通过运行模式控制可以节能30%。在空调系统改造中采取“旧机替换+负荷分区+多类型设备匹配”的整体解决方案,满足了场馆内多区域、多设备、多场景的不同使用需求,实现了高效节能。
在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中,国家游泳中心因其独特设计,被人们称为“水立方”,成为令全国人民引以为豪的国际一流水上运动场馆,也成为北京的地标建筑之一和标志性绿色场馆。在冬奥会筹办过程中,“水冰转换”方案则创造性地实现了对“水立方”的可持续利用。
据中建一局冰立方冬奥会冰壶场馆改造项目总工程师孙德远介绍,“冰水转换”主要是在保有国家游泳中心原有水上功能的基础上新增冰上功能,即在比赛大厅中部通过搭建可转换结构及安装可拆装制冰系统,形成具有4条标准赛道的冰壶场地,满足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冰壶、轮椅冰壶的赛事需求。凭借这套可拆卸的制冰体系,“水立方”同时拥有了水上功能和冰上功能,制冰设备和冰层拆除后,冰场即可还原为泳池。
2020年11月,国家游泳中心场馆完成改造工程,实现了“水立方”向“冰立方”的华丽转身,并以“冰立方”的身份承接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冰壶赛事活动,这一创举受到广泛赞誉。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更称赞“冰立方”是奥运场馆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同年8月8日,“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正式开放营业,成为国内唯一同时具备水上运动和冰上运动服务能力的“双奥场馆”。从此之后,国家游泳中心实现了冰水赛事场地的双向切换。
这个新建的冰上运动中心也通过诸多智能化设计实现了土地和能源的节约。比如,增加膜结构空腔自然通风,夏季可开启自然通风降温,冬季则可蓄能降低场馆热耗。设计大采光井及导光管,将室外的自然光源引入地下,每年可节约用电2.6万度,相当于一个家庭至少10年的用电量。
“我们始终践行习对体育场馆‘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的指示精神,积极推动奥运场馆赛后可持续运营。”北京国资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鸟巢”“水立方”在夏奥会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运行状态,不仅实现了盈亏平衡,还在破解特大型奥运场馆赛后利用难题上向世界贡献了“中国经验”。
进入后冬奥时期,北京国资公司再次开启对三大场馆的赛后运营模式。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国际水准的硬件设施,还是冬奥标准的运行机制,或者智慧场馆的升级体验,无不体现可持续理念。
经过全面提升改造后的“鸟巢”,正式了开启智慧化服务的新篇章,不仅持续开展各类文艺演出、展览展示等活动,还推出“双奥”主题旅游精品体验线路,并增设文化体验、运动健身、亲子娱乐项目。值得一提的是,“鸟巢”秉持环保、创新、时尚、实用理念,将冬奥座椅套再次开发利用,首批制作的三款“文创包”深受消费者欢迎。
“水立方”作为世界上唯一可同时举办夏季、冬季赛事项目的奥运场馆,在冬奥赛后开启“水冰双驱”的运营模式。主场馆比赛大厅恢复水上项目运营,南广场“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则开展滑冰、冰壶等冰上运营项目。通过举办首届“冰立方冰迷欢享季”和“水立方冬令营”等活动,双奥遗产在大众共享中持续创造着价值。
冬奥会后,“冰丝带”结合场馆特色,聚焦游客服务和体验提升,打造了体育旅游精品线路,让游客感受冬奥精神、重温冬奥场景、体验“最快的冰”。同时,通过打造市民速度滑冰系列赛等赛事、开展冰上培训服务、推广普及滑冰运动等活动,实现了对北京冬奥遗产的充分利用PP电子网址。
如今,集合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展览展示、社会公益于一体的各大冬奥场馆,正日益焕发出新的光彩。据统计,冬奥后开放至今,三大场馆已累计接待近百万人次,进一步巩固了三亿人上冰雪的冬奥成果。
采用全新节能环保的LED灯源,设置了完备的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北京工人体育场改造复建项目(简称“新工体”)在建设过程中处处都体现绿色元素。
提到“新工体”,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其庄严肃穆的灰色外观。北京建工集团工体改造复建项目部副经理李夏杰告诉北青报记者,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艺是工体改造复建最大的亮点,因为它承担着完美再现工体作为经典建筑物的“传统外观”这一重大使命。整个“新工体”的清水混凝土展开面积约22万平方米,这也使工体成为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单体清水混凝土建筑物。
清水混凝土工艺是一种建筑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以最朴素PP电子网址、最原始的素材还原建筑原有风格,呈现出简约、自然、稳重的形态,营造恢弘、肃穆的环境氛围。简单来说,清水混凝土技艺就是一次浇注成型,不做任何外装饰,直接由结构主体混凝土本身的肌理、质感和精心设计施工的明缝、禅缝和对拉螺栓孔等组合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状态装饰面。
作为一种绿色环保型混凝土施工工艺,相较一般外墙装饰做法,清水混凝土工艺大大减少了建筑垃圾产生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在绿色环保、节约成本、自洁能力、后期维保、使用寿命等多个维度具备明显优势。可以说,正是清水混凝土外立面完美重现工体过往朴素庄重的典雅造型,生动诠释了项目“传统外观,现代场馆”的设计原则,使“保护”与“发展”两大理念实现和谐并进。
进入“新工体”内可以看到,宏大的钢结构穹顶横跨在体育场的上方,在重现老工体饱满沉稳身形的同时,展露了新工体宏大的穹顶。李夏杰介绍,这就是本次“新工体”改造过程中的一大全新亮点——新增罩棚。
整个罩棚钢结构总用钢量约1.64万吨,是名副其实的“钢铁巨碗”。“新增的罩棚具备遮阳、照明、给排水、融雪、光伏发电和吸声降噪等六大功能。”李夏杰介绍,由于罩棚的增加,增强了场内的拢音效果,同时提升了新工体极端天气下的办赛能力和观赛体验,并满足了亚洲杯及未来更高等级国际足球赛事的办赛要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罩棚外圈设置了环绕一周的光伏发电区域,光伏发电系统将为足球场及地下的配套车库等区域提供日常运行的部分电力,赋能城市绿色发展。
此外,“新工体”用全新节能环保的LED灯源替代了原有老灯源,全场超过800个灯具,除了400个提供球场照明,还有坐席照明、氛围照明、应急照明等设置,在提供更好观赛体验的同时,也为赛事运营提供了更多艺术表现可能。
在草皮方面,“新工体”直接对标世界杯球场和欧洲五大联赛专业足球场,采用了目前在欧洲顶级联赛已成主流的锚固草系统。锚固草系统就是将天然草与人造草结合,保证草皮在全年都维持在最优标准。同时,除了在原材料采购上采用最高标准之外,“新工体”草皮系统还在草皮下方设计配置了强大的“草坪维护系统”。
中赫工体(北京)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经理孟繁伟介绍,这个“草坪维护系统”就像彩虹蛋糕一样,由诸如快速排水、自动喷灌、低温加热、真空通风等多个地下结构层组成。遭遇强降雨天气时,排水系统可以迅速将场地内积水排干,保证比赛不受影响,草坪下方还设置了专门的集水设施,收集的雨水可再次循环利用,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结合北京夏季潮湿、炎热的天气特点以及草皮位于水平面以下这一设计,还专门配置了地下通风系统,保证草皮微环境的空气流通,确保草皮健康生长。当遭遇冬天低温天气时,草坪加热系统也将助力草皮的生长维护。
值得一提的是,“新工体”针对草皮引进了人工补光系统。孟繁伟介绍,结合北京气候条件,项目单位对工体草皮全年光照进行了数据监测并建立模型。模型显示,即使在每年光照条件最好的夏季,平均也只有47%的外部光线到达草皮,而冬季这个数值最低只有14%,为确保整个赛季都维持草皮高质量水准,升级改造后的“新工体”引入了草皮补光照明系统,使草皮全年都能获得足够光照,在冬季更可与地热系统形成合力,保持草皮四季如茵的理想状态,确保整年都拥有顶级质量。
2022年底,《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降碳工作方案暨“十四五”时期民用建筑绿色发展规划》发布。其中提出,到2025年,本市将力争完成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3000万平方米,累计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力争达到500万平方米。
长期以来,本市积极推动新建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等。据市发改委统计,截至2020年底,本市累计建成城镇节能民用建筑7.6亿平方米,占既有民用建筑总量的79.6%,占比居全国首位;累计建设绿色建筑1.25亿平方米;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40%;累计建成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应用4741万平方米,光电建筑应用能力61万千瓦。
根据规划,北京新建建筑将执行绿色建筑一星级及以上标准,新建政府投资和大型公共建筑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城市副中心新建公共建筑执行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核心区新建建筑执行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同时,本市也鼓励“三城一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平原新城、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建设绿色生态示范区和绿色建筑高星级项目。到2025年,新建居住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新建公共建筑力争全面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