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这里是您的网站名称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86 0000 88888
PP电子(中国)平台入口

PP电子新闻动态

ppdianzi NEWS
繁荣PP电子网站2007布局2008
发布时间:2024-12-07 19:43浏览次数:

  时钟踩着光阴,仿佛弹指一挥间,2007年已成为一幅老照片印刻在历史的封底。作为中国建筑文化的探索者,在急速变化、骚动不安的2007年虽步履匆匆急于赶路,思绪穿梭于城市与建筑为中心的文化视角上。我虽不能说哪一年算作推进中国建筑文化的“元年”,但至少认为与2006年的浓墨重彩相比,2007年的中国建筑文化的推进是静谧而有序的。2006年6月9日,国务院将它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日”,至此围绕着文化遗产保护已有太多太多的城市建筑活动靠拢在“文化遗产日”周边。如果说,2006年有一个个重磅光弹绚丽升空,那么,2007年的一切建筑文化活动就飘然落地,且留下一系列典型记忆。可以说,在政府号召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同时,2007年已成为树立文化自尊和文化彰显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有太多的事件与文化沉淀,也澄澈出诸多感人的文化生态,其中不乏异彩纷呈的“大戏”与建筑文化人的执著。本文正是通过对2007的回溯,寻找到对2008的更多思路。

  早在2004年3月《建筑创作》杂志社与《中国建设报》合作推出《点击中国建设温故2003启示2004》,而后又出版《点击中国建设回眸2004影响2005》及《点击中国建设铭记2005倾听2006》,这套书作为品牌,已经在业内外成为一个探寻建筑文化及建设决策的高逻辑起点。2007年是个生机勃勃的建筑创作的年代,《建筑创作》作为中国建筑师学术交流及展示的平台已从2007年4期开始,按春夏秋冬四季时段,记录、整理、点评在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建筑文化事件。作为策划者,我们认为它不是对当今建筑文化事件及人物的一次“快照”,而是对正在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建筑事件的一次共享性的追溯,它反映出中国建筑师及其专业媒体人的一种社会责任。

  1.《建筑创作》杂志社继2006年元月主办首届建筑传媒与建筑师交流活动后,又于2007年元月18日举办“建筑师与媒体面对面”座谈会,其任务是明确按建筑师及市场需求使媒体更有针对性的传播;

  2.2007年1月27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史所和中国建筑工业品出版社举行了《营造法式》新刊印本专家座谈会和《留住我国建筑文化的记忆》、《中国藏族建筑》新书首发式。有专家讲《营造法式》的国际意义即悉尼歌剧院设计用上了《营造法式》。20世纪30年代《营造法式》印出后,一个瑞典的汉学家将它引入北欧,当时的伍重作为学生就在图书馆研究它,从此影响了他对中国建筑的理解。他曾经画了一个草图,分析其中的空间构成,即“房屋有三分,台基、屋顶、中分”,如果把中分抽掉,就成了悉尼歌剧院,顶子直接扣到大台基上,大台基不是欧洲的传统,屋顶潇洒的曲线也不是欧洲的传统;

  3.第五届全国勘察设计大师评选于2006年12月揭晓,孟建民、胡越榜上有名,本刊2期专访了二位大师;2007年2月12日,建设部颁发第四届梁思成建筑奖,王小东、崔恺为获奖者,柴裴义、黄星元获提名奖;

  4.2007年2月清华大学召开“建设节约型校园”发布会,总结了2005年3月22日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建筑的前期示范工程“清华超低能耗示范楼”的可观节能效果,它用实践较好地宣传了建筑节能文化;

  5.2007年3月,南京大板巷42号甘煕宅第古建筑群修缮及环境整治工程开工,参与修缮的为苏州“香山帮”。北京众多皇室工程,就由出生于南京的苏州“香山帮”艺人的开山鼻祖蒯祥完成;

  6.3月1日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到《建筑创作》杂志社调研,他肯定了2006年《建筑创作》策划并发起的“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活动及为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作的努力,他提出了2007年国家文物局在文化遗产日活动上的设想;

  7.3月17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正式动工,它将成为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考古、研究、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8.4月5日,《中国建筑设计年度报告(2007年春季版)》出版,它共分析盘点了20项重大事件;

  9.4月15日,广东将全面实施《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新建的酒店、办公大楼等公共建筑一律禁用超大玻璃幕墙;

  10.4月20日由本刊与天津大学出版社共同策划的“瑰宝丛书”启动仪式暨建筑文化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召开。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清华大学楼庆西教授等先后演讲;

  11.4月23日是第12个“世界读书日”,《建筑创作》杂志为纪念该活动,特举办了“来自建筑学人的编读心得”的征稿活动,已在2007年4期刊出邹德侬、曹汛、马国馨、秦佑国等的文章。4月23日,本刊在天津市建筑设计院主办以“建筑师的非建筑阅读”为主题的《建筑师茶座》;

  12.4月28日~5月11日,“40<40华人建筑设计展”在沪开幕。它由40位小于40岁的华人建筑设计师的作品组成,该展灵感来自于英国类似的建筑评选,旨在发现新的建筑设计力量;

  13.5月9日,北京市建委和北京市发改委等联合发布《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建筑节能发展规划》PP电子网站,规定5年内,北京所有房地产开发商都必须在《售房合同》中向业主承诺节能标准;

  14.5月10日~11日,“中国北京现代”建筑创作交流会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召开。这是继2006年上海召开的“三院方案交流会”后的第二届,其意义不在于新方案的交流,而在于如何利用并把握住属于多元化、国际化时代新“院际关系”的主基调;

  15.6月7日,“流淌的文明大运河文化遗产特展开幕式暨《风雅运河》全国摄影大赛颁奖仪式”在扬州双博馆举行,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出席会议并讲话。该活动是为纪念中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而策划的,自3月征稿起,到2007年5月下旬已收到全国2011幅作品及近百幅老照片,5月29日在运河北京段东四南新仓皇家粮仓举行评选。本次活动由《建筑创作》与《中国摄影》杂志等共同承办;

  16.6月7日,第二届中法建筑论坛在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举行。该活动由法国企业国际发展局、法国海外建筑师协会、法国驻华使馆与《建筑创作》杂志社合作主办。研讨会主题为“设想明日新城”;

  17.6月9日PP电子网站,在上海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展览上,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以强大的阵容与精致的“BIAD设计”展出现,因为它的独树一帜且充满青春活力的展示空间,受到中外建筑师的好评;

  18.6月9日,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镇授牌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又有77个村镇进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行列,浙江永康市厚吴村榜上有名。本刊自2003年起便组织采访组,为该村出版了《文化厚吴厚吴的宗祠与老宅》一书,有效地梳理并提升了厚吴文化;

  19.6月9日~11日,来自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位市长、规划师、建筑师、历史学家、文化学者,在北京参加了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城市规划国际论坛,会议通过了“城市文化北京宣言”;

  20.6月13日,由本刊PP电子app下载与北京东四街道、中国文物研究所共同主办了《东四名人胜迹》新书首发式暨厅堂版“牡丹亭”的演出答谢晚会;

  21.6月28日,广东的“开平碉楼与村落”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入籍”《世界遗产名录》;

  22.7月,《建筑创作》杂志社推出“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工程主要项目”专辑,它是国内外建筑专业媒体首次全方位报道北京奥运工程的杂志。马国馨院士为本期撰写领衔文章“新奥运助推新北京”;

  23.7月,本刊另册《建筑师茶座》以“众说评奖”为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沙龙”,与会业内外人士从建筑类奖项入手,研讨了公正、公平且有权威意义的真正属于中国建筑师的奖项;

  24.7月2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了“建筑中国系列活动2007年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评选活动启动仪式及新闻发布会,标志着该项活动已正式向海内外公示;

  25.由美国建筑师学会和美国图书馆协会每两年共同颁发的AIA/ALA图书馆建筑奖2007年度评出9个项目,位于广东佛山的顺德图书馆榜上有名。评审认为,该项目完成了对亚洲文化的一个精细的、诗一般的表达,反映出全球的建筑仍然保留了它们的地方文化特色;

  26.2007年5月10日~7月23日由中国建筑学会、唐山市规划局发起“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概念设计国际竞赛”,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以建设防灾减灾设施且培育城市建筑防灾文化为主旨的城市设计赛事;

  27.8月8日,北京举办奥运“好运北京”体育赛事,共有21个比赛场馆开始陆续使用;

  28.8月16日~8月18日以“理性创新后奥运时代城市与建筑设计设计趋势”为主题的“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2007年学术年会”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召开,其四个主题依次为:可持续发展与未来城市、建筑文化与城市特色、建筑技术与建筑师执业技能、奥运工程及相关重点项目介绍等;

  29.9月8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年会在武汉召开,公共科普场馆生态环保节能巡礼展同期举行;《建筑创作》杂志社与中国图书馆学会承办该展览;

  30.亚洲建协2007~2008年度建筑奖的评选于2007年9月11日~13日在斯里兰卡科伦坡举行,共评出金奖8个、荣誉奖4个,评审团特别奖1个,颁奖仪式于2008年10月30日将在韩国釡山举行的“第13届亚洲建筑师大会”举行。中国建筑学会的崔恺、王戈榜上有名;

  31.9月14日,“2007国际建筑教育大会暨建筑院系院长主任大会”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大会开幕前率先举行“BIAD建筑实践与建筑教育展”;

  32.10月,中国指数研究院与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一道启动“2008中国城市建筑新地标研究”课题,它旨在彰显中国城市的杰出建筑作品,推动中国建筑文化的进步。自1980年至今的20多年间,中国各大城市已兴建了一大批代表性地标建筑,它是中国地标建筑史,也是改革后城市生态的变迁史。此项工作是对不同城市地标建筑最好的文化注解;

  33.11月7日,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召开,11月11日闭幕式整个签下283亿元的合作协议。其中4号馆的“设计创意展馆”集中展出了以工业设计为主,包括建筑设计、服装设计、IC设计等多领域的创意设计作品;

  34.11月8日,中国民营建筑设计企业发展论坛暨“2007十大民营建筑设计企业”颁奖活动在杭州举行。论坛上,十大民营企业代表对规模化、科技化、高端化、资本化、国际化、集聚化的评价形成一致共识;

  35.11月9日,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的“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评选活动”启动;

  36.12月6日,北京地铁“京城老字号”车票珍藏册发行,北京44家老字号的各类形象跃然于地铁车票上,成为正在快速发展的首都公交的靓丽风景。北京将老字号印上地铁票,某种程度上已将“老字号”作为城市品牌的重要标志予以推广;

  37.12月9日,“2007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主论坛“首都特区 国有民营 北方南方”在深圳华侨城创意产业园南区“派意馆”举行;

  38.12月19日,北京市规划委和北京市文物局公布北京首部近现代建筑普查专项档案,但就在北京公布71处188栋应保留的近现代建筑名录时。但20日发现,被列入保护的1954年设计建造的北京儿童医院建筑群最耀眼的部分项目竟被拆除;

  39.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正式迎来首个演出季。《建筑创作》杂志2007年10期用大篇幅,全方位地报道了国家大剧院的设计过程。本刊8月末还专程采访了安德鲁,成为国内外专业媒体报道大剧院最早的刊物;

  40.2007,抹不掉对文化大家的记忆:《建筑创作》杂志坚持用每期篇幅传播历史,传承文化大家,2007年已刊出的纪念系列有:纪念陈明达先生逝世10周年(第8期)、纪念刘敦桢先生110周年华诞(第9期)。

  2007年12月25日,本刊一行专访中国第一代建筑结构大师杨宽麟(1892~1971年)之子,现已80高龄的著名建筑设备专家杨伟成;12月25日为纪念单士元(1907~1998年)诞辰100周年,故宫博物院举办座谈会。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等在中国文物报发表“纪念单大元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署名文章。单士元系中国营造学社文献部编纂及中法大学教授,1956年,故宫博物馆建筑研究室成立,单士元出任主任,主持古建管理保护研究与维修设计工作,自1961年起任故宫主管古建的副院长,《明代建筑大事年表》、《清代建筑大事年表》、《中国建筑史宫殿衙署》均为其代表著作;12月26日,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中国西南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徐尚志大师辞世。

  2007年,中国建筑文化书界的总结是个复杂的问题,一方面建筑文化类图书不仅出版数量持续走高,而且类型多元多维;另一方面,图书出版也有怪现象,如学者明星化。某些学者明星身不由己地屈从于商业模式并制造了一些虚构的公众建筑文化的需求。因此,盘点2007年的重点建筑文化图书,不仅仅是为了引领2008年的阅读走向,也为了引起关注和追问,何为我们建筑阅读的典型记忆?什么图书值得我们记住?怎样才能从细微的阅读中感受到深度,都将成为本文盘点图书的原因。

  1.2006年12月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编八卷本《中国工程勘察设计五十年》出版,其中第四卷《建筑工程设计发展卷》,由《建筑创作》杂志社执笔撰写了“中国建筑设计五十年”的综述文章;

  2.2007年1月由《建筑创作》杂志社策划主编的《BIAD青年建筑师与工作室》出版。它新颖的版式、被业内人士视为“建筑机构作品集”的新范式;

  3.2007年1月,萧默推出四卷本《世界建筑艺术史丛书》、《东方之光古代中国与东西建筑》、《文明起源的纪念碑古代埃及、两河、泛印度与美洲建筑》、《华彩乐章古代西方与教建筑》、《伟大的建筑革命西方近代、现代与当代建筑》;

  4.2007年5月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摄影专业委员会推荐、《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的《中国建筑摄影师档案》出版,该书介绍了24位创作在第一线的中青年建筑摄影师的作品及摄影理念,成为国内第一部推介建筑摄影师群体的技术著作;

  5.2007年6月在中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到来前夕,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继2006年6月出版《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后,又推出《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的力作,该书由《建筑创作》杂志社承编,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6.2006年策划并推出的“人文奥运文化北京建筑旅游丛书”,2007年6月迄今又先后推出《东四名人胜迹》、《北京新建筑指南》、《走进北京寺庙》等分册;

  7.2007年8月16日~18日在北京召开“2007年度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学术年会”期间,正式出版并赠送了《2005~2006中国建筑设计年度报告》,书中不仅有2005年10月向中国建筑设计界发放的专家问卷调查表的综述分析,还有城市建筑品评及新观点新视野栏目。对此马国馨院士鼓励道,这是一次新的尝试,要不断努力使之成为一本建筑行业实用且全面的资料和工具书;

  8.《田野新考察报告》系列丛刊自2007年6月推出,迄今已出版两卷,其一记述了“重访中国营造学社四川田野考察旧址、京张铁路历史建筑考察等;其二,记述了大运河建筑历史考察的见闻;

  9.本刊自2004年推出《中国建筑100》系列丛书后,2007年再推新版《建筑创作新设计作品100》丛书,先期出版的书目为《花溪迎宾馆》、《中山大学》、《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一期)、《岱海宾馆》;

  10.2007年8月,在扬州召开的“世界运河市长会议”之际,《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的《大运河影录“风雅运河全国摄影大赛”获奖作品集》出版;

  11.2007年8月,经过长期策划及准备的“中国传统建筑经典丛书”第一卷《蓟县独乐寺》问世,该书由已故著名建筑学家陈明达著,王其亨、殷力欣增编,《建筑创作》杂志社承编。在中国建筑历史研究史上,梁思成先生于1932年发表了《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它标志着中国建筑历史研究正式引进了西方科学的“田野考察”方法;1984年陈明达先生曾评价道:“独乐寺两建筑,按现存古建筑年代排列,名居第七,但若论技术之精湛、艺术之品第,均应推为第一,可以说是现存古建筑的上上品,最佳的范例。”

  12.10月20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举办80周年院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隆重推出《刘敦桢全集》(第十卷)著作;

  13.12月由《建筑创作》杂志社新近策划的“建筑学人自选系列”丛书的第一册马国馨院士的《学步存稿》出版,它是马国馨近十年来“诗书画”的精美佳作的合集;

  如上所述,2007,建筑文化发展的足音铿锵有力,一系列发生在建筑设计界内的大事、要事,让我们在驻足凝眸间看到了一个个前进中的文化亮点与精彩。应该说,2007年的所有建筑文化建设的成果,都让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变得富足而生动。面对引人深思的一年,面对历史长河城市空间上与地理魅力的交织,我们必须在新变中找到答案。2008,经济过热仍然是中国较大风险,但以奥运会文化建设为中心的现实记忆,无论如何将成为新年的当代文化使命。2008,如何布局?2008,如何彰显传媒机构的影响力都将成为必须思考并付诸实践的问题。

  2007年本人连续写了五篇短文,作为中国建筑文化传播计划项目的系列,目的旨在构筑一个建筑传播学的框架。2007年10期正值《建筑创作》杂志出刊百期,笔者写了“收藏百期时说:为纪念,更为远行”,其核心是在探索“建筑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其中有大量篇幅议述学科建设。历史地看,1984年,国内出版了第一部传播学译著《传播学概论》,1985年复旦大学出版了第二本关于传播学知识的小册子《信息沟通传播》尽管今天在国内传播学研究处于高涨期,但尚存的主要问题是,研究层次总停留在介绍层面;研究的主题不够集中PP电子网站,难形成明确的成果;虽然已经有相当多的高校在开设传媒学院的课程,但细究会发现课堂教学仍停留在大众传播学的一般方面。笔者认为,诸如建筑传播这样涉及科普教育、艺术教育、建筑文化的课题应当有所突破。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人文奥运精神的需求,2008年世界建筑师大会“建筑传播”主题的需要,都要求我们在纵深的层次上为建筑传播、城市文化传播系列新的思路。台湾学者汉宝德说“我始终认为建筑是文化的产物,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建筑。所以,不通过文化没能办法了解一个民族的建筑,不通过建筑也无法真正欣赏到它的文化”。所以,从传播的创新手段出发,建筑传播学要努力成为“试水者”,加大力度培育其业内外影响力,不仅让中国公众,更要让世界加快认知中国建筑;同时,要培育建筑传播的“追随者”,靠不断增强的传播力,靠2008年奥运会的机遇,使建筑文化普及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只有这种强烈的实践需求,才有助于提高建筑传播学的地位,才有可能使建筑传播学真正服务于中国建筑设计的大发展及公众建筑文化素质的提高。

  建筑物虽然是实质的,但它所能暗示或提示的,却包括了生活的全部。现代建筑无论从外到内都将终极目标指向为人服务的最大限度的满足上,诗意美、音乐美、绘画美至少构成建筑学的三大侧面。古今优秀建筑的形式与诗歌的结构存在形式上的暗合,这就是想象加上先进的建筑材料和科学技术手段,会将现代建筑的诗意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从音乐的旋律美上看,从埃及金字塔到巴黎的卢浮宫,从北京的故宫到维也纳的音乐大厅,无疑不流淌着古典音乐的旋律风格。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建成,在声学设计上也几乎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每一处经典作法,都可看作是一曲现代交响乐章在定格;绘画的要素是构图和色彩的和谐统一,无论是写实还是写虚都如此。古今建筑从内到外,均要有绘画要素的表现。现代大型建筑群,绝离不开绘画、雕塑等美术作品的点缀。之所以,在“人文奥运”理念的宣传中引入建筑文化认知,旨在为阅读建筑、聆听建筑,观赏建筑寻到切入点。

  “人文奥运”理念不是空洞的口号,以北京为背景,它有深厚的内涵。至少它应包括皇城文化、古都文脉、民居古镇等场景,更包括类似中轴线、京杭大运河、北京胡同与四合院、北京城墙、北京前PP电子app下载门、北京牌楼等故事及人物。“人文奥运”旨在从中看到日新月异的新北京的文化风雅,以及面对奥林匹克的北京风韵与文化准备。

  2009年10月将迎来共和国60周年,如何面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历程?如何正确评估中国建筑设计的崛起?如何驾驶中国建筑师的希望与力量?如何从全球化及国际化中获得新知?如何总结并发现设计经验及教训?都需要从现在起思考并研究,来一番全面的布局。尤其是建筑文化与建筑创作关系,虽不少中外建筑大家乃至设计机构的模式至今还“毁誉参半”,可只要他们是具备全球思维的,只要是能带动建筑设计去塑造一种崭新的责任意识的,都将成为我们的预期,为此我的思考和建议是:

  其一,要开展“共和国60周年”优秀作品的征集与评比,通过综合分析总结出共和国六十周年建筑设计的成功经验及管理教训,尤其要结合城市超大型项目建筑设计中的问题,展开以文化评估为中心的品评活动;

  其二,开展以共和国60周年“口述历史”为方式的深入调研与挖掘工作,梳理出必须记忆的中国建筑工程设计的“先驱榜”;

  其三,开展“共和国60周年”中国建筑文化的纵深研究,改变长期以来凡提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就是古建文化的偏见,认真研究并总结出中西交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建筑文化模式;

  其四,组织“共和国60周年”系列图书、影视作品的编制与出版,开展真正启迪公众建筑文化素养的普及活动,积极调动文学、书法、绘画、摄影等方式,使中国建筑文化的普及跨上一个新台阶;

  其五,利用全面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机遇,借助全国大中城市已有的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含工业遗产)保护的现状,在公众中开展诸如城市现代化与城市记忆的法制宣传活动,切实提高全社会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和有效性;

  其六,完善“建筑传播学”的学科体系,开设“建筑传播学”的相关课程,从建筑素养与艺术素质出发培养建筑传媒专业人才等。

  中国建筑文化的推进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从科学即力量、科学即知识到科学即智慧,构成了建筑科技文化发展的大脉络。正如同一个国家必须有精神高地一样,中国建筑文化也一定属于普惠业内外的力量。愿中国建筑文化普及的“元年”已到,因为它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在线客服
联系电话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86 0000 88888
  • · 专业的设计咨询
  • · 精准的解决方案
  • · 灵活的价格调整
  • · 1对1贴心服务
在线留言
回到顶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