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这里是您的网站名称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86 0000 88888
PP电子(中国)平台入口

PP电子新闻动态

ppdianzi NEWS
PP电子平台【榜样】歙县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王山青:37年坚守清凉峰
发布时间:2025-04-17 11:33浏览次数:

  海拔1787.2米,清凉峰是天目山主峰,是华东地区第二高峰。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丰富,被誉为华东地区的“天然动植物园”和“物种基因库”。

  4月的清凉峰,满目青翠,杜鹃花、紫藤花漫山遍野,上山的小径旁,山核桃树发了新芽,檵木吐着淡绿色的丝状花……这是安徽省歙县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王山青看不厌的风景,也是他守护了37年的“家”。

  1988年,18岁的王山青上山进站,成为清凉峰最年轻的护林员。37年来,他扎根深山,用脚步丈量41418亩山林,用青春守护青山长青。

  王山青是“林二代”。198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第一批省级自然保护区,歙县清凉峰自然保护区位列其中,王山青的父亲成了清凉峰第一批护林员。以“山青”为名,他的名字寄托了老一辈护林员美好的愿望。

  1984年正月,14岁的王山青看望在山上值班的父亲,第一次上清凉峰。那天刚下过雪,清凉峰山高林密,银装素裹,让少年无比震撼。“这么大一座山,站在山里,觉得自己很渺小,非常敬畏。”

  从那时起,王山青经常跟着父亲进山、巡山,对清凉峰有着深厚的感情。1988年,18岁的王山青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来到最偏远的上坦观测站,成为站里唯一的护林员。

  当时观测站不通水、电,住的是土坯房,一到晚上就摸黑,几乎与世隔绝。王山青却不觉得苦。“父亲那一代的护林员都是这样工作的,没有人抱怨。”能当上护林员,王山青打心眼里觉得骄傲。“那时候就下决心,一定要把清凉峰守护好。”

  守护清凉峰,首先考验的是脚力,徒步巡山是护林员的基本功。“早些年完全依靠徒步,一天多的时候要巡两三次。”王山青买了一个黑色帆布包,装上干粮就出发了。他最喜欢的干粮是米粿,因为“扛饿”。嫌水壶太重,渴了就喝点山泉水。一天走下来,能喝两三斤水。“清凉峰的水是弱碱性水,水质特别好。”

  一走就是37年。多年来他走遍保护区每一片山林,清楚每一条沟的位置,熟悉每一种植物的分布地点,成了清凉峰的“活地图”。

  近年来,保护区监测设备、手段越来越先进,徒步巡山依然是重要的监测手段。王山青每年有一百多天在山里徒步巡护。常年累月的爬山给他留下了不少伤病。2019年6月29日,王山青在一次巡护途中突遇大雨不慎滑倒,扛了几天在领导的催促下去了医院,被诊断为左膝关节半月板撕裂,每逢雨天就会腿疼。医生说他的膝盖不适合再长时间爬山,但养好伤他又上了山。

  安徽省歙县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算上王山青一共7名职工。7个人守护4万多亩山林,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监测、有害生物防治……每天的工作千头万绪,经常天不亮就出发巡护,天黑才到家,上下班没个准点。

  春天是保护站最忙碌的时段之一。“森林防火是头等大事,必须防患于未然,火烧起来的时候就晚了。”除了日常巡护和宣传,每次上山,王山青和同事们有机会就要跟村民“唠一唠”家常。在清凉峰脚下的几个自然村,从老人到小孩,都认识“王所长”。每次他上山,一路上不停有人打招呼。

  在他和同事们的长期努力下,清凉峰自然保护区37年来未发生一起人为森林火灾,连续19年无一起盗挖植物和偷猎动物案件。“现在群众保护意识都很强,防火期山里不能用火,野生动植物不能破坏。”

  清凉峰山清水秀,名气也越来越大PP电子平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驴友”慕名而来,清凉峰保护工作面临新挑战。“特别怕放假,一放假游客就特别多,一点不能松懈。”除了加大巡查频率,对重点部位、重点地段、重要时段进行蹲点防守,保护站还在进山主要路口设置安装视频监控,主要区域定位安装警示牌,警示宣传牌上注明紧急联系电话,防止“驴友”擅自登山探险。

  尽管如此,由于清凉峰地形复杂,沟谷纵横,每年总有几次“驴友”在深山里迷路,需要护林员进山救援。最难的一次,王山青和同事们与救援人员一起,搜索了三天才找到人。

  对不听劝阻、违规进入保护区核心区的“驴友”,王山青每次都会严厉批评教育。但批评归批评,生命至上,每次进山搜救,他都发自内心地着急,担心“驴友”遇到危险。山里信号差,GPS无法准确定位,王山青做了很多“警示牌”,上面留了自己的手机号并编写了序号。“很多‘驴友’说不清楚自己在哪里,电话打过来一报编号,我们就能定位到他。”

  18岁进山,多年来王山青一直坚持学习。1994年,当时的安徽林校组织职工脱产班,王山青积极报名参加。“保护好清凉峰,没有专业知识不行。”他至今很骄傲,当年在林校,经常考试第一名。

  清凉峰物种资源极为丰富,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多年来,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和保护,也是王山青和同事们重要的工作内容。

  PP电子注册

  2008年,一位村民在交谈中偶然提到曾看到过中国极小种群物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长序榆。凭借村民提供的点滴线索,王山青多次进山,终于锁定了长序榆野外种群的大致方位,发现了60余株长序榆。

  为了扩大种群,王山青和同事们探索人工繁育。“长序榆特别高,有的将近20米,种子又特别小,像菜籽一样,很难收集。”经过不断尝试,大家在长序榆下拉起黑色遮阳网,终于成功收集到了种子。经过精心培育,成功繁育出了470余株长序榆种苗,填补了安徽省在长序榆育苗方面的空白。王青山还撰写了论文发表在《安徽林业科技》上。

  为了加强野生动物资源监测,2016年起,歙县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在清凉峰布设了38台红外相机,开展野外监测。在王山青的带领下,近年来新监测到58种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去年底还首次监测到了豹猫。此外,保护区内新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野生银杏树的小群落3个和野生红豆杉种群1个,新发现了蝾螈科脊椎动物新物种。

  宣传好清凉峰丰富的生物资源,王山青还带领同事们建起了清凉峰生物多样性科技馆,目前已经接待观众2万余人。

  刚上班的时候,站里的老同事经常拍着王山青的肩膀说:“山青,好好干,将来当站长。”从青葱少年到年过半百,王山青如今也成了歙县保护站年纪最大的职工。歙县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办公楼挂着一幅清凉峰“梦笔生花”的摄影作品,王山青常说,自己就像“梦笔生花”,把根扎在了清凉峰。

  “守护清凉峰不是靠我一个人,也不能靠一代人。”这些年,站里陆续来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王山青带他们巡山,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千方百计把他们留下来。“我们这个工作虽然枯燥,也有自己的乐趣,让年轻人找到乐趣,才能留下来,扎下根。”在王山青看来,守护清凉峰的路还长,年轻人是清凉峰未来的守护者。

  海拔1787.2米,清凉峰是天目山主峰,是华东地区第二高峰。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丰富,被誉为华东地区的“天然动植物园”和“物种基因库”。

  4月的清凉峰,满目青翠,杜鹃花、紫藤花漫山遍野,上山的小径旁,山核桃树发了新芽,檵木吐着淡绿色的丝状花……这是安徽省歙县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王山青看不厌的风景,也是他守护了37年的“家”。

  1988年,18岁的王山青上山进站,成为清凉峰最年轻的护林员。37年来,他扎根深山,用脚步丈量41418亩山林,用青春守护青山长青。

  PP电子注册

  王山青是“林二代”。1982年PP电子平台,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第一批省级自然保护区,歙县清凉峰自然保护区位列其中,王山青的父亲成了清凉峰第一批护林员。以“山青”为名,他的名字寄托了老一辈护林员美好的愿望。

  1984年正月,14岁的王山青看望在山上值班的父亲,第一次上清凉峰。那天刚下过雪,清凉峰山高林密,银装素裹,让少年无比震撼。“这么大一座山,站在山里,觉得自己很渺小,非常敬畏。”

  从那时起,王山青经常跟着父亲进山、巡山,对清凉峰有着深厚的感情。1988年,18岁的王山青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来到最偏远的上坦观测站,成为站里唯一的护林员。

  当时观测站不通水、电,住的是土坯房,一到晚上就摸黑,几乎与世隔绝。王山青却不觉得苦。“父亲那一代的护林员都是这样工作的,没有人抱怨。”能当上护林员,王山青打心眼里觉得骄傲。“那时候就下决心,一定要把清凉峰守护好。”

  守护清凉峰,首先考验的是脚力,徒步巡山是护林员的基本功。“早些年完全依靠徒步,一天多的时候要巡两三次。”王山青买了一个黑色帆布包,装上干粮就出发了。他最喜欢的干粮是米粿,因为“扛饿”PP电子平台。嫌水壶太重,渴了就喝点山泉水。一天走下来,能喝两三斤水。“清凉峰的水是弱碱性水,水质特别好。”

  一走就是37年。多年来他走遍保护区每一片山林,清楚每一条沟的位置,熟悉每一种植物的分布地点,成了清凉峰的“活地图”。

  近年来,保护区监测设备、手段越来越先进,徒步巡山依然是重要的监测手段。王山青每年有一百多天在山里徒步巡护。常年累月的爬山给他留下了不少伤病。2019年6月29日,王山青在一次巡护途中突遇大雨不慎滑倒,扛了几天在领导的催促下去了医院,被诊断为左膝关节半月板撕裂,每逢雨天就会腿疼。医生说他的膝盖不适合再长时间爬山,但养好伤他又上了山。

  安徽省歙县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算上王山青一共7名职工。7个人守护4万多亩山林,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监测、有害生物防治……每天的工作千头万绪,经常天不亮就出发巡护,天黑才到家,上下班没个准点。

  春天是保护站最忙碌的时段之一。“森林防火是头等大事,必须防患于未然,火烧起来的时候就晚了。”除了日常巡护和宣传,每次上山,王山青和同事们有机会就要跟村民“唠一唠”家常。在清凉峰脚下的几个自然村,从老人到小孩,都认识“王所长”。每次他上山,一路上不停有人打招呼。

  在他和同事们的长期努力下,清凉峰自然保护区37年来未发生一起人为森林火灾,连续19年无一起盗挖植物和偷猎动物案件。“现在群众保护意识都很强,防火期山里不能用火,野生动植物不能破坏。”

  清凉峰山清水秀,名气也越来越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驴友”慕名而来,清凉峰保护工作面临新挑战。“特别怕放假,一放假游客就特别多,一点不能松懈。”除了加大巡查频率,对重点部位、重点地段、重要时段进行蹲点防守,保护站还在进山主要路口设置安装视频监控,主要区域定位安装警示牌,警示宣传牌上注明紧急联系电话,防止“驴友”擅自登山探险。

  尽管如此,由于清凉峰地形复杂,沟谷纵横,每年总有几次“驴友”在深山里迷路,需要护林员进山救援。最难的一次,王山青和同事们与救援人员一起,搜索了三天才找到人。

  对不听劝阻、违规进入保护区核心区的“驴友”,王山青每次都会严厉批评教育。但批评归批评,生命至上,每次进山搜救,他都发自内心地着急,担心“驴友”遇到危险。山里信号差,GPS无法准确定位,王山青做了很多“警示牌”,上面留了自己的手机号并编写了序号。“很多‘驴友’说不清楚自己在哪里,电话打过来一报编号,我们就能定位到他。”

  18岁进山,多年来王山青一直坚持学习。1994年,当时的安徽林校组织职工脱产班,王山青积极报名参加。“保护好清凉峰,没有专业知识不行。”他至今很骄傲,当年在林校,经常考试第一名。

  清凉峰物种资源极为丰富,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多年来,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和保护,也是王山青和同事们重要的工作内容。

  2008年,一位村民在交谈中偶然提到曾看到过中国极小种群物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长序榆。凭借村民提供的点滴线索,王山青多次进山,终于锁定了长序榆野外种群的大致方位,发现了60余株长序榆。

  为了扩大种群,王山青和同事们探索人工繁育。“长序榆特别高,有的将近20米,种子又特别小,像菜籽一样,很难收集。”经过不断尝试,大家在长序榆下拉起黑色遮阳网,终于成功收集到了种子。经过精心培育,成功繁育出了470余株长序榆种苗,填补了安徽省在长序榆育苗方面的空白。王青山还撰写了论文发表在《安徽林业科技》上。

  PP电子注册

  为了加强野生动物资源监测,2016年起,歙县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在清凉峰布设了38台红外相机,开展野外监测。在王山青的带领下,近年来新监测到58种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去年底还首次监测到了豹猫。此外,保护区内新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野生银杏树的小群落3个和野生红豆杉种群1个,新发现了蝾螈科脊椎动物新物种。

  宣传好清凉峰丰富的生物资源,王山青还带领同事们建起了清凉峰生物多样性科技馆,目前已经接待观众2万余人。

  刚上班的时候,站里的老同事经常拍着王山青的肩膀说:“山青,好好干,将来当站长。”从青葱少年到年过半百,王山青如今也成了歙县保护站年纪最大的职工。歙县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办公楼挂着一幅清凉峰“梦笔生花”的摄影作品,王山青常说,自己就像“梦笔生花”,把根扎在了清凉峰。

  “守护清凉峰不是靠我一个人,也不能靠一代人。”这些年,站里陆续来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王山青带他们巡山,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千方百计把他们留下来。“我们这个工作虽然枯燥,也有自己的乐趣,让年轻人找到乐趣,才能留下来,扎下根。”在王山青看来,守护清凉峰的路还长,年轻人是清凉峰未来的守护者。

在线客服
联系电话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86 0000 88888
  • · 专业的设计咨询
  • · 精准的解决方案
  • · 灵活的价格调整
  • · 1对1贴心服务
在线留言
回到顶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