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这里是您的网站名称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86 0000 88888
PP电子(中国)平台入口

PP电子新闻动态

ppdianzi NEWS
到现场采写实录性短新闻 消息采写之PP电子网站采访②
发布时间:2025-05-01 11:58浏览次数:

  PP电子app下载PP电子app下载PP电子app下载读许多老新闻工作者采写的新闻作品,写作风格各有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点,现场感很强。这和他们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采访的好作风是分不开的。在战争年代,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上前线采访,有时持枪投弹冲锋。听到冲锋,看到冲锋,与自己上前线冲锋写出的东西情感是大不一样的。当然,记者采访不可能“事事上前线冲锋”,但要求“到现场去”是应该做到的。这里选录了我到现场采访的几个小镜头:

  “支持专业户,我们这里有个好典型。”吉林四平地委负责人向我介绍说。他还告诉我:“伊通县财政部门拿出十万元钱,扶持黄岭子公社养鸡专业户吕洪吉与其他社员联合办养鸡场,是个新经验。”我十分高兴,决定前去采访。

  车在崎岖的山路上奔波,头一天,赶到伊通县城已是傍晚,县里的同志讲:“那个养鸡专业户确实不错。”第二天中午,我赶到公社,与几位负责干部座谈,他们也说吕洪吉养鸡不错,但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说不清楚。我又走了几十里路,来到吕洪吉家。经过了解,这家养鸡技术确实高。1979年贷款一千五百元,养了三百只母鸡,收入三千元,当年还贷款五百元,1980年养母鸡五百只,孵化小鸡二万五千只,收入近四万元,除开支七八千元,还清贷款一千元,又投资三千元新盖了两栋六间鸡舍,还买回孵化小鸡设备等PP电子网站。这时,上级有的领导提出要发挥他的养鸡技术专长,由县财政局拨款十多万元,让吕洪吉在这离家乡二十多里的山沟联合其他社员办一个集体养鸡场。

  从此,吕洪吉家院里冷落了,刚刚新盖的两栋鸡舍,一栋闲着,一栋里只有一百多只鸡了。他六十多岁的父亲和他弟弟,一共四户,十一口人,除五个妇女、小孩留在家,六个男劳力都到养鸡场上班。

  为了弄个究竟,我又赶到养鸡场,找吕洪吉面谈。他担任鸡场负责人,享受“以农代干”的待遇,每月工资九十元。其他四十多名社员都是从几个公社招来的,男劳力日工资一元八角六分,女劳力日工资一元四角四分。场里的党支部书记是专从景台公社赵家大队找来的。养鸡场没有饲料地,他们花钱租了附近生产队十多亩地。这个养鸡场还合并进来亏损的采石厂和养牛场。

  问题搞清了,这不是一个经验,而是一条教训。于是,我写了一篇批评报道,刊登在《人民日报》1983年3月26日二版头条,标题是:《专业户小本大利步步登高,硬联合拨款十万前景不妙》,同时,配了一篇《长话短说》小言论《请勿帮倒忙》,文中指出:“农民刚刚打破‘大锅饭’,伊通县又花一大笔钱办了个‘大锅灶’(集体养鸡场)。这是‘热心’帮了倒忙。如何克服这种‘热心’,重要的是肃清‘左’的思想影响。”

  1984年4月的一天,我从江苏省徐州市到睢宁县采访途中,司机小王送一位老乡回家探亲,汽车离开柏油公路,驶进乡间小路,行十余里,来到孙徐村。

  车停村口。我随便走进路西一户农家(没有干部陪同)主人正在院里盖一间土泥厨房,他住的是破旧的草房,看样子生活不宽裕。四十来岁的吴桓举向我介绍说:“全家承包七亩地,去年收小麦一千八百斤,交公粮七百零四斤,一亩地留种子三十斤,挖河交了四十斤,剩下的不多了,今年口粮不够吃。”他领着我走进里屋,敲敲几口粮缸,都是空的。我问:“你家的麦子亩产为啥这么低?”他爱人在一旁插话:“没钱买化肥,又不敢借贷,后来向别人借了一百元,买回化肥上到田里时已经晚了,误了庄稼长。”说罢,他从抽屉里抽出一份油印的合同书,并对我说:“你看看,这上面向我们要的东西有多少!”

  我仔细端详,这不是一份合同书,而像一张通知单,“根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经过支部研究决定,1984年上交村民委员会……,限期于10月底前交清,任何人不得任意拖延。”当然,也不能说集体提留的项目都是不合理的,比如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等,还是应该提留的。但是“另外”那个农田基本建设费,“每人暂定十元”,四口人就是四十元,还不包括交的水利粮,这个困难户能承担得起吗?

  在村头,我问围上来的农民们:“这户的生活水平在你们村算哪一等?”他们答:“中等偏下。”我没来得及在这个村详细调查,说不出像这样的合同书,这样的困难户还有多少?但即使不多,也不能忽视。因此,我把这个非正式采访得来的材料向睢宁县委和县政府的负责同志谈了,他们说:“研究研究。”

  司机小王在路上对我说:“我在这条大路上拉着领导干部来来去去跑了十多年,但没见一个头头半路下车进村到老百姓家里坐坐。记者同志,不客气地说,你们下乡采访常有人陪着,看的是好地方,听的是“八哥调”,了解真民情不容易呀!如果今天也有人陪着,恐怕也看不上这家困难户了。”这话深深触动了我。于是,我写了一篇报道:《值得研究的合同书》,刊登在《人民日报》二版头条,同时发表评论:《莫忘吴恒举》。

  1985年1月15日,寒风刺骨,冷冻异常。我们参观河北省三河县李旗庄乡水磨石厂后,正要上车出发,一辆小车开进厂院来,车上走下一位戴眼镜的白发老人。我心里一动,这么冷的天,这么老的人来干啥?于是,我跟着他走进厂办公室。

  “不来不放心。”老人对年轻厂长说:“小刘呀,如今虽说建筑业大发展,建材业大缺口,可产品要有质量,才有销路。你们厂土法上马,制坯不过关,磨也有问题,得想想办法呀?’我立刻决定采访这位老人。他叫穆嘉琛,七十高龄,是水电部高级工程师。五十年代,他研究过水磨石,曾写了《水磨石施工法》一书。现在,离休了,在家里闲不住,他说:“我要去农村走走,为乡镇企业解难,为国家的富民政策添把劲。”半年多来,他四处奔走,为北京、河北农村办起六个水磨石厂,办一个厂投资五万元,有三万元流动资金,当年就能还本。粗算,他帮助办的六个厂子,投资三十五万元,就可换来收入二百万元。

  《乡镇企业的热心人》,我写的这篇短新闻刊登在2月24日《人民日报》一版,表扬了这位老科技人员。起初,我只是为表扬他的可贵精神,没想到稿子见报后,先后收到全国各地一百多封来信和电报,要求提供办水磨石厂的设备和技术。那些天,我与穆老电话不断,将来信、来电都转给他,他一一做了回答,并把他的水磨石施工法编印成小册子寄给读者。有一天,黑龙江省某县一位乡镇企业的采购员来报社找我,掏出随身携带的《乡镇企业的热心人》剪报,恳切要求登门拜访这位“科技财神。”

  这件小事,使我进一步明白了两点:第一,乡镇企业急需科学技术来武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亟待改革,迅速把“短平快”的技术成果送到乡镇企业是一项战略性的措施。穆老的行动是大江里的一个浪花。第二,在改革的年代,生活中每日每时都在发生着预想不到的新人新事,要及时采写它,宣传它,只有到生活中去,到实践中去,到人民群众中去,数九寒天才能碰上这条新闻,如果钻在暖烘烘的办公室里,谁能想到七旬老人大冷天到乡村上门送技术呢?

  同志在首次全国现场短新闻颁奖会上说:“我常引这句话,‘天下顺治在于民富,天下和静在于民乐’。民乐才能和静。我们要努力做到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使人们感到我们的宣传和蔼可亲,使读者、观众、听众感到对他们尊重、理解、关心,而不使人家看见你就讨厌,看见你就跑。现在开展的“现场短新闻’评选活动,有利于解决好这个问题。”

  “现场短新闻”是个名词性词组,由五个词素组成。前两个和后两个词素分别组成了“现场”和“新闻”两个合成词中间的“短”字是个单音词。就是说,“现场短新闻”这个词组由三个基本单位所构成,其中心词是“新闻”,“现场”与“短”是对中心词的附加限制词,规定着这种新闻形式的特征。

  从目前来稿与见报的“现场短新闻”看,品种、质量好的不少。但也有的写得不足。有的有新闻无现场,有的有现场无新闻。一般来说,存在五方面问题:一是时效性差PP电子网站,有些报道仍是“前不久”、“最近以来”等耐压性报道;二是内容较空,概念话多,形象生动的事实少;三是思想较浅,缺乏新闻指导性,只是一般的事情记载;四是形象轻呆,花色品种少,创新性不够;五是味道较淡,缺少可读性、趣味性。

  采写好现场短新闻十分重要。它是新闻改革的需要,是办报接近实际、接近群众、接近生活的需要,是提高记者和通讯员写作水平的需要。为此,我们要念好“六字经”:

  真——求实性。首先是事实真实,杜绝虚假。胡编乱造,一害国家,二害群众,三害自己。其次是本质真实。透过现象看本质,防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新——时代性。新闻本姓“新”,现场短新闻应该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当今九十年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生活水平。稳定、改革和发展是我们宣传报道的重点。既要看到昨天,又要看到今天,更要看到明天。未来无限好,全凭今朝干。

  快——时效性。有些新闻生命很短,今天不报道,明天就变成旧闻。所以要提倡抢新闻,快采、快写、快发稿,废寝忘食“捞活鱼”。

  短——集中性。一篇几百字,长的也不超过千字。最好一篇一个主题,内容集中,力戒分散。我们要当好“电焊工”,把现场一个个生动的新闻镜头巧妙地焊接起来,首尾相连,层次分明,字句精炼,浑然一体。

  活——实录性。为把读者带到现场,尽量少叙述,多描写;少概念,多形象;少做作,多朴实。应该给读者一个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也就是说,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写报道。我们还要学会用两种人的眼睛看事物:像孩童的眼睛那样,看到任何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又要像聪明的长者的眼睛那样,看到各种事物后能迅速分出大小、黑白、美丑来。

  深——思想性。有人说:“短新闻,千把字,难以写深。”应该承认,短新闻不能像长篇的深度报道那样阐述思想观点。但是,现场短新闻也要注意反映思想性。思想挖掘得深了,宣传报道的指导性就强了。只要下功夫,短新闻也可以反映深思想。

  出版新闻著作《大山情》《采写新闻的困惑与出路》《独家新闻怎样采写》《消息采写三讲》《记者酸甜苦辣》《从通讯员到高级记者》等。

在线客服
联系电话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86 0000 88888
  • · 专业的设计咨询
  • · 精准的解决方案
  • · 灵活的价格调整
  • · 1对1贴心服务
在线留言
回到顶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