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石油工程公司及其所属企业挺膺担当、扛稳首责,深化一体协同,提升技术能力,打响资源深度优化进攻仗,支撑保障高效勘探效益开发,切实走好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本版邀请石油工程公司部分企业主要负责人谈如何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积极培育和发展石油工程新质生产力,敬请关注。
本版文字由 张 玉 英占杰 兰 凯 仝道丰 吴丽萍 李 洪 王 军 采访整理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集团公司工作部署中多次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要求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当前,哪些技术是石油工程企业的重点攻关方向?
张宗檩:面向行业前沿,完善基础研究中长期规划,用足用好国家和集团公司科研激励政策,强化基础研究投入保障,积极开展新工艺、新材料、新机理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研究,在深扎“根技术”上取得新突破。面向勘探开发需求,迭代优势技术,突破关键技术,培育前沿技术,牵头组织复杂深地安全高效钻完井技术与装备、非常规智能钻井与万米连续管智能作业装备等重大项目的竞争立项,持续加大超级“一趟钻”、大通径高抗扭钻杆、高性能钻井液、高效破岩等关键工艺技术攻关,全力推动页岩油开发全自动钻机、浅层套管钻井全自动装备、连续管钻井自动化复合作业机、中深层模块化全自动钻机、专用表层套管钻机2025年进入现场,持续引领石油工程技术装备颠覆性变革。
张百灵:一是加强深层超深层钻井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随着油气勘探向更深地层拓展,石油工程面临高温、高压、复杂地质构造等挑战,亟须研发耐高温高压的钻井液、钻头及高效破岩工具,以提高深层钻井效率与安全性。
二是深化地质工程一体化。加大与油气田联合攻关力度,针对通南巴深层致密砂岩储层提速增产、深层煤层气钻完井和储层改造,以及175兆帕超高压压裂等难题开展技术攻关。
三是打造创新联合体。与重点高校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研发高效能井筒工作液技术,满足复杂地层钻完井工程需求,整合核心化学助剂产业链。同时,瞄准石业前沿动态,积极开展干热岩等新能源领域的科技攻关。
一是瞄准勘探开发需求,争当“页岩气工程技术和深井超深井技术”引领者,加快推进深层超深层安全优快钻井、压裂提速增产等工程技术迭代升级,持续攻关超长水平段钻完井、万米超深井试油测试等关键技术,推广复合盐钻井液体系,强化配套高温高压测试工具国产化、系列化研究,推进钻机自动化改造,加快大功率、大排量、高压力压裂装备配套,全力破解勘探开发难题,增强核心功能。
二是瞄准新质生产力培育,坚持以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建设“三室一中心”创新平台,持续攻克连续油管分布式光纤产剖测试、油藏动态光纤监测等前沿技术难关,推进重建井筒重复压裂工艺配套研发,加快培育工具、液体“单项冠军”,加快规模化应用、产业化发展、品牌化创建,拓展“第二增长曲线”。
唐世春:“两深一非一老一新”领域石油工程技术难度增大,低成本建井要求成为新常态,西南石油工程将聚焦川渝天然气增储上产工程技术支撑保障、“1”字号重点井技术攻关、万米特深井工程技术储备和攻坚创效降本,打造“西南深拓”技术品牌。开展超大井眼钻井提速及风险防控、钻柱安全评估与优化、超高温防塌钻井液、特深井测试管柱优化设计等关键技术攻关,支撑保障特深层勘探;攻关难钻地层提速、超长水平段一趟钻、大规模精准分段压裂,形成新类型页岩气低成本立体开发工程技术体系。
罗宏志:对华北石油工程来讲,关键技术攻关要“解决好当前、规划好长远”。目前亟待提高复杂地层防漏堵漏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将在华北工区开发功能性钻井液、攻关高效堵漏技术、迭代集成化技术,打造华北油气东胜气田锦30井区漏塌防治示范工程。在西北工区开展超高温超高压井壁失稳机理研究,塔河油田稠油井“一井多靶”钻井、直井段轨迹控制等技术,提升复杂井钻井效率。
公司还将持续强化上游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形成新一代支撑油气增储上产工程工艺和高性能装备技术体系。高度关注大牛地气田深层煤层气、顺北“深地工程”、河南油田夹层型页岩油,开展深层煤层气“井工厂”高效钻压技术攻关、超深井钻完井液体系构建,推动配套技术迭代升级,加快形成优快钻井、储层保护、压裂工程工艺技术体系。
提质降本增效一直是石油工程企业的重要课题,当前,如何有效提升油气勘探开发效率、降低成本并实现更好效益?
张宗檩:一是提高站位强保障。持续推进一体化深度融合,大兵团作战提效率,全链条优化提质量,规模化组织降成本。
二是提高能力强保障。坚持投资、长摊、租赁一体化统筹,突出自动化、智能化方向,推进老旧钻机和特种作业设备电动化、自动化更新改造,加强高压泵、变频离心机等先进设备配套,持续提升装备整体性能。强化技术迭代升级,加快推进套管钻井、连续油管侧钻等革命性新技术形成生产力。
三是提高质效强保障。在页岩油阵地,持续迭代升级装备技术,深入推动全链条优化降本,全面开启页岩油效益开发新纪元。在难动用阵地,深入推进地质工程一体化,加强差异化“强化参数”施工、高效钻头及提速工具等技术工艺攻关,不断扩大胜利、西北、江汉等难动用合作开发场面。
张百灵:在生产运行上,深入推进地质工程一体化,从源头优化方案,深化地层认识,降低施工风险;推进钻完井一体化,以单井产能最大化为目标,促进全链条、多专业协同,充分释放储层潜力;推进井筒工程一体化,依托IPPE等信息化平台,推动钻井、测井、录井专业深度融合,实现全流程提速、全要素降本。
在技术创新上,大力推广应用成熟的技术模板,提高井身质量和储层钻遇率,针对现场技术难题,组建由公司级专家领衔的技术攻坚团队,发挥现场技术骨干和钻井院研发人员的协作优势,全力推进“四提一降”。
在管理优化上,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对生产各环节进行精细把控,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推进以量换价培育战略承包商,降低采购成本,提高物资供应效率。
深化“一体化”协同发展,抓住地质工程一体化专家工作室这一核心,由关注施工效率向注重油气开发效果转变,在推动方案设计最优化、生产运行均衡化、联动考核一体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全面提升一体化运行效能;聚焦油气藏经营全生命周期算大账,研究做实“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推动难动用储量效益开发。
提升“四提一降”质效,瞄准“效率领先”目标,推广模块化迁装、专业化管理、集约化运行,推进“井工厂”模式,大幅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完善专家区域负责制,抓实全过程全节点质量管控,全链条提速提效降本。
推进资源统筹优化,加快推进队伍压减、装备统筹、用工优化、外委转自营、业务承揽等工作,推动增量资产精准配置、存量资产有效盘活、减量资产快速变现;持续优化市场结构,进一步退出低效益高风险市场,培育轻资产技术服务市场,拓展海外高附加值技术服务业务。
唐世春:西南石油工程将立足钻完井、压裂测试核心业务,以工程“四提”为抓手,强化多专业协同,推进企业全链条挖潜、全要素降本增效。
一是一体运行促融合。推进甲乙方一体化、地质工程一体化、钻完井一体化,充分发挥一体化专家工作室效能,在方案优化、技术决策上提质效。
二是技术创新增动能。持续探索科学钻井、高效压裂、深层测试工艺攻关,实现复杂地层提速、低效储层提产,做大效益蛋糕。
三是精细管理挖潜能。通过构建全生命周期成本管控体系,在物资供应、服务外包、设备租赁、资金管理、质量管控等方面持续发力,通过减少物资库存积压、提升自有设备周转效率、降低故障复杂损失,全方位、全流程实现降本增效。
罗宏志:我们将在提升发现和保护油气藏、提高单井产量、降低工程成本的能力上持续发力,加快构建“1234”开放共享创新体系,针对不同油气田和区块制定可操作性、针对性强的生产技术工艺措施。
在深井超深井领域,发挥专家领衔、科研与生产交互、现场与远程融合的技术支持团队作用,在安全成井基础上实现再提速。在致密砂岩油气与深层煤层气领域,围绕降本增效和增储上产,深度挖掘地质工程融合PP电子网址、井筒业务优化、钻井完井统筹、经济技术一体化优势,实现甲乙方共赢。针对大牛地气田下古生界储层排水采气难题,以低效井复产稳产增产为核心,为提高采收率提供化学排水采气技术服务。与河南油田融合优势资源,推动难动用储量合作开发。
“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石油工程企业如何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与石油工程业务更快更深融合?
张宗檩:胜利石油工程融合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一方面,加快引进大数据、大模型、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扎实推进全自动钻机和套管钻井集成控制系统联调,潜心开发科学钻井优化分析、固井大数据、压裂优化分析等系列工程软件,深入研究钻井智能导航、数字井筒、装备预测性维护等关键技术,打造梯次产品序列,为实现智能钻井提供硬核支撑。另一方面,加强数智产品集成推广应用,搭建集装备MRO、智能坐岗、智汇盒、安全智慧管控等产品于一体的作业现场物联网生态圈,依托科学钻井决策支持、装备数字化、安全视频智能识别等软件,创新打造数智化井场,提升生产运行、技术支持、安全管控、装备保障四大业务远程支持能力,助推公司用工“集约化、专业化、数智化”,助力“一队双机”“多队多机”生产组织新模式落地运行。
张百灵:一是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探索人工智能与石油业务融合技术研究,实现业务信息共享,提升公司经营质效。
二是落实DeepSeek本地化部署,结合公司实际深挖EPDC(中国石化勘探开发数据中心)和EPBP(中国石化勘探开发业务协同平台)数据潜力,提高邻井调研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形成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案。
三是搭建公司智能数据资源中心PP电子网址,加强数据采集、存储和管理,实现数据统一标准、集中管理、全域共享,提升智能分析、协同创新、辅助决策能力。
四是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油藏模拟与预测,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钻井参数、设备维护计划等,全面推进智能钻井、智慧压裂、一键固井等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此外,积极开展试点项目,在部分区域或业务环节先行先试,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
李子杰:江汉石油工程加快建强数据底座,分类分级推进智能化升级,以先进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深度推进数据资源和信息共享,推广运用IPPE(石油工程业务管控平台)、科学钻井RTOC(实时作业中心)、试油测试现场自动化控制等信息化系统,为石油工程业务管控、两级地质工程一体化专家工作室高效运行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加快推进“数字油服”“智能油服”建设,依托智能油气田建设,一体化建成现场物联网、数据资源中心、远程支持中心,引领产业、技术、管理等重大变革,打造现代化企业管控新模式;加快智能化技术在生产现场的应用,推广智能声光报警、吊装作业智能管控平台等智能装备,逐步实现高风险作业减量化、高风险区域无人化。
唐世春:西南石油工程将立足探索AI驱动下的石油工程服务新范式,为产业升级注入智能动能。
一是利用好EPBP和IPPE覆盖“地质-工程-运营”全链条数据。聚焦钻完井和井下作业针对性开展数据治理和挖掘的工作,构建井下工具失效库、地层压力特征库等高价值数据集,为AI训练提供数据支撑。
二是聚焦提升勘探开发效率、防控井下安全风险等业务关键点。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推动组建智能钻井团队,以“小场景快跑”模式加速AI技术在钻井实时决策、安全防控等场景落地,同时研究井下异常多模态感知算法,利用AI和大数据推动智能化工具的研制。
三是让技术人员“既懂键盘又懂钻头”。联合高校与企业开展常态化技术协作,通过双向培训提升工程师AI素养与IT人员工程认知,构建“大模型预训练+小模型微调”技术路径,形成覆盖钻井设计、事故诊断的智能知识引擎,推动石油工程迈入“算法定义作业”新阶段。
罗宏志:我们将近年来发现的各类问题纳入数据库,包括人、机、环、管和井下复杂故障等,通过分类对比研究,找出各层级薄弱环节和规律性趋势,提高了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依托远程专家决策支持和科学钻井系统,构建具有钻前预测、钻中监测、在线优化和专家决策功能的一体化平台,形成“专家集中决策+指令直达现场+一线精准执行”数字化工作模式,实现优快钻完井,提升作业运行效率、降低综合作业成本、增强作业安全与可控程度,全面提升勘探开发保障能力。
装备方面普及MRO物联网智能化设备管理系统,拓展SICP平台(中国石化集成的云平台)中各模块的开发应用,全面采集设备运行参数,利用大数据+AI技术,对设备实时监测、评估并提供维保建议,自动筛选上传相关信息,为各类设备的综合管理提供快捷精准的数据,实现内部物联互通。结合深地工程、深层煤层气等勘探开发需求,持续提升装备自动化、数智化水平,加大现代型钻机、电动压裂橇、高压五缸泵等关键装备的配置力度,为石油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加快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石油工程企业有哪些规划?如何平衡传统油气业务与新能源发展的资源投入?
张宗檩:胜利石油工程制定新能源发展规划,构建“绿色低碳办公室、新能源发展办公室和新能源开发利用研究所”相结合的工作运行架构,完善公司碳资产管理体系,配置移动式储能装置消纳油田绿电,打造钻井、压裂、试油“绿色低碳示范队”,培育绿色低碳咨询、检测、设计服务品牌。积极开辟新业务新赛道新产业,依托套管钻井建立中浅层地热项目领先优势,稳步推进干热岩发电先导试验,深入开展深部煤层原位燃烧发电、可燃冰开发等项目前瞻性研究,培育未来可期的绿色低碳优势产业。
胜利石油工程力求准确把握传统产业升级与战新产业培育的关系。传统产业是生存发展的基础,战新产业是决胜未来的新赛道。公司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着力提升钻井、井下、固井、管具等专业的自动化现代化水平;一手抓战新产业培育,大力发展精密加工制造等高端制造业、干热岩开发利用等绿色低碳新产业,稳固公司发展的基本盘。
张百灵:在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方面,中原石油工程大力实施电代油、气代油项目应用和二氧化碳增能压裂,积极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碳中和示范项目,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同时,研发和应用生物质合成基钻井液,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新能源项目布局上,积极攻关干热岩发电、地下储能库等技术。
在资源投入平衡上,中原石油工程综合考量传统油气业务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战略地位和市场需求,在保证传统油气业务稳定发展的同时,科学合理地分配资源,逐步加大对新能源业务的投入,实现两者协同发展。
密切关注国家安全环保政策,落实设备能效、排放、噪声等管控新要求,更新老旧设备报废标准,对不符合使用标准的设备设施进行强行报废处置,确保国家明令禁用设备淘汰率达100%。强化清洁能源应用,扩大网电、天然气、甲醇在施工中的应用范围,降低施工燃料排放。
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应用,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双碳”发展规划和绿色洁净要求,实施低能效设备更新计划,确保节能降碳扎实推进,同时扩大网电钻机、电动压裂橇等绿色低碳设备的应用规模,推广环保钻井液体系和钻井液重复利用等工艺技术,保障绿色勘探开发。
积极布局新能源项目,前瞻性布局新能源综合利用、新型综合储能等攻关试验,伺机拓展新领域,探索智能钻井、智慧压裂等领先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推动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
唐世春:西南石油工程通过实施“三步走”战略,构建“多元化供能-清洁化生产-数字化管理”的三维发展体系,系统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一是构建多能协同的清洁能源体系。重点推进钻井动力系统、压裂装备、修井机组等关键设备的电动化升级改造,“十五五”末电动钻机占比提升至95%,井下作业电动化装备占比提升至30%,有序推进光伏利用,年利用光伏照明2万千瓦时以上。
二是打造全链条绿色保障体系。与油气田一体化开发应用绿色环保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模块化、标准化作业模式,打造绿色循环体系。
三是推进数字化转型战略。深入推广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设备,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产系统融合,建设智能钻井、远程压裂等示范项目,依靠技术创新推进用能效率提升,打造智能化作业队伍和数字化管理新范式。
罗宏志:加快淘汰“三高三低”装置、推动老旧装备迭代升级,拓宽网电、燃气发电及无功补偿装置应用范围,布局风光储项目、节能发电机和负压振动筛应用,全面铺开可降解型环保厕所,探索柴油机余热利用、超级电容+飞轮储能和绿氢项目等,并开展环保型钻井液、采出水资源的研发应用,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持续关注国内页岩油气、深层煤层气、地热等非常规能源和清洁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动态,利用好国内科研院所科技力量,储备人才和技术。
做强油气“基本盘”的同时,利用传统业务积累的人才、技术和装备优势,通过战略协同、技术创新和分阶段投入,降低新能源布局成本,实现业务互补,形成“传统业务支撑发展、新兴业务反哺创新”良性循环。PP电子注册PP电子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