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国家医保局发布消息,从2024年9月1日起,福建、河南、陕西、西藏4省正式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自此,全国已有19省加入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队伍。
事实上,从2023年7月1日北京首次敲开辅助生殖纳入医保大门开始,在过去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各地都在探索如何将辅助生殖推入医保。这一势头在进入2024年之后彻底爆发,据悉,19省中除北京和广西外,其他17省都是在今年将辅助生殖纳入医药。此外,四川、湖北、湖南、广东等地当前也在积极运作之中,征求意见稿已相继发布。
所以,可以预见的是,辅助生殖未来将全面进入“医保时代”。那么,这能为辅助生殖行业带来什么呢?
虽然一直到2023年7月,辅助生殖才正式敲开医保大门,但其实早在2022年年初,北京市就拟将多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甲类报销,不过由于多方面原因,该政策最终不了了之。
即便如此,国家层面也没有放弃,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推动辅助生殖落地医保,比如在2022年8月,国家卫健委就联合17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提出逐步将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按程序纳入基金支付范围。而在此之后,诸如此类的政策就一直层出不穷,并且投入力度越来越大。
这得从多个方面来看,首先一点当然是提升生育率。众所周知,进入医保就意味着降价,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在辅助生殖纳入医保后,从9月1日起,相关服务项目定价整体大幅下调,最高降幅达76.96%,平均降幅达27.54%。这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会推动辅助生殖市场渗透率提升,生育率也因此会顺势提高。
图2.2018-2023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变化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而这非常有必要,因为提升生育率当前已迫在眉睫。2022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这是时隔61年后我国再度迎来人口负增长;进入2023年,这一势头仍在加剧,全年出生人口继续下跌至90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更是跌到-1.48‰。并且这还没有结束,据专家预测,未来几年我国生育率仍将继续下降。
当然,降价不能只看一面,它在拯救生育率的同时,其实也在为辅助生殖企业创收。这很好理解,因为当市场渗透率明显提升,自然会产生很多订单,相关企业营收体量也会因此顺势增长。据悉,辅助生殖纳入医保的服务项目主要以促排卵检查、采卵、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术为主,这也是国内辅助生殖企业的核心技术方向。
以上市企业锦欣生殖为例,其主要服务项目包括辅助生殖服务、辅助医疗服务和管理服务三大板块,其中辅助生殖服务为收入大头,主要是为不孕症患者提供试管婴儿以及人工授精服务。从今年上半年业绩来看,锦欣生殖实现营收14.44亿,同比增长8.24%。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锦欣生殖连续四年业务实现增长。
最后要提到的是对行业的监管,在辅助生殖纳入医保之后,行业会逐渐趋向规范化。这一点尤为重要,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统计,2023年我国辅助生殖渗透率仅为9.2%,远低于欧美国家20%到30%的市场渗透率。事实上,这还是提升之后的数据,在2020年以前,我国辅助生殖渗透率甚至不到6%。
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行业混乱,“黑生殖”机构众多,行业灰产不断蔓延,客户对此信任度不高。为此,在2023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等14部门联合印发了《开展严厉打击非法应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专项活动工作方案》,重点打击由辅助生殖引发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以此规范辅助生殖技术的市场应用。
事实上,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也有同样效果,一方面是可以引导更多人前往正轨医疗机构;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规范市场价格,这都便于政府进行监管。正是因为如此,近一两年,辅助生殖才挤破了头想要跨入医保大门。
2021年5月,“三孩政策”的发布让辅助生殖开始广泛进入人们视野之中,也因此带火了整个辅助生殖行业。据悉,在政策发布当天,二级市场辅助生殖概念股集体拉升,截至当日收盘,A股辅助生殖板块指数上涨2.32%;而港股市场,贝康医疗上涨15.1%,锦欣生殖则上涨17.51%。
这一热度后续逐渐传导到了一级市场。据动脉橙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1年我国辅助生殖领域共完成28起融资,融资总额超过10亿,包括红杉、IDG、中金资本、深圳高新投等在内的近50家头部机构纷纷下场押注。
不过热闹并没有延续,在进入2022年之后,辅助生殖很快就被遗忘了,当年融资数量仅有10起,并且二级市场股价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这其中当然有市场整体遇冷的原因,但核心还是在于辅助生殖行业本身的局限性。
先从市场层面来讲,由于缺乏规划性,再加上市场教育度不够,很多人对辅助生殖仍然持抵触态度。对此,某专业投资人谈道,“我国辅助生殖技术发展不到30年,如果再严格来讲,可能就近10年才开始慢慢起步,再加上生殖问题一直较为敏感,同时它也不具备就医必要性,所以即使我国不孕不育率近几年不断升高,但反馈到市场并没有太大起色,核心就在于很多人对此并不‘感冒’。”
其次从价格层面来讲,高昂的费用也将很多人挡在了门外面。动脉网从当前市场情况进行调研发现,目前,一代/二代试管婴儿每个周期治疗费用大致是3-7万不等,三代试管婴儿每个周期治疗费用9-12万不等,一个周期需要耗时2-3个月,但因为成功率的问题,部分患者需要经历2-3次胚胎移植才能达到妊娠标准。再加上长治疗周期内,涉及到的生活费、交通费、住宿费等,一次辅助生殖可能就会花费10-20万元左右。
而之所以会这么贵,核心就在于我国辅助生殖核心产品当前仍然以进口为主,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2022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辅助生殖行业设备和耗材进口垄断程度较高,进口比例高达95%,涉及包括约40-60个品类。
当然,这也反映出我国辅助生殖创新能力的不足,这也就是行业发展局限性的最后一点,即技术含量不高,服务还不够成熟。事实上,我国当前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泰国、马来西亚、美国等地进行辅助生殖治疗,尤其是泰国深受欢迎,据悉,泰国试管婴儿每年超30000周期,中国籍客户就占比80%。这主要是被成功率所吸引,目前我国辅助生殖成功率大概在40%到60%,但泰国现已达到75%以上,再加上双方价格差距不大,自然更有优势。
而基于这些局限性,我国辅助生殖企业当前还处于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局面。以锦欣生殖为例,2024年H1,锦欣生殖虽然营收仍在增长,但净利同比下降15.16%;贝康医疗也是如此,2024年H1,股东应占净利下滑95.4%,现阶段仍处于亏损状态。上市企业尚且如此,初创企业的日子当前就更难过了。
答案是可以的。对此,某资深投资人谈道,“首先一点肯定会鼓励更多人为辅助生殖买单,市场渗透率会因此显著提升,这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能够为企业创收,有效缓解其经济压力。同时,为挤进医保,相关企业会重点发力,另外也会吸引更多头部机构向其倾斜,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相关技术和服务的升级。再加上医保推动行业趋于规范化和标准化,产业链的搭建会逐渐完善和成熟,这都能为辅助生殖行业发展提供巨大支撑。”
事实上,辅助生殖一直被认为是政策直接拉不动的细分赛道,这是因为它涉及的不仅仅是医疗问题,还包括伦理问题以及家庭问题,甚至与整个社会环境都息息相关PP电子网址。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又是一个恒定增长的潜力赛道,从2015年开始,我国辅助生殖市场规模就一直保持10%以上的增速,而进入2020-2025年,其复合增长率又增长至14.5%,逐步在向千亿市场迈进。
这当然离不开医保层面的推动,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因为有些矛盾是医保现阶段还无法调和的。比如在支付力度上,医保虽然在推动众多服务项目降价,但仍然是以保基本为主,其有明确的报销范围并且对患者年龄和次数都有限制,并非“来者不拒”;此外,辅助生殖进医保实际只解决了生孩子之前这一阶段的问题,后面还有孩子出生后的养育和长大后的教育,这都直接关乎着最初的生育意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前还有很多省并未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比如广东,虽然消息不断,但当前还没有实际进展。据行业人士猜测,这主要是由于很多细则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以及地方财政难以平衡,毕竟它面向的是全省,并非由单一城市来做决定,所以对于一些经济实力较差的地区来说,当前放开医保有一定难度。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辅助生殖赛道仍然是值得期待的,实际上在近几年,该领域一直在向上走,典型表现之一就是有大量创新产品获批。据公开资料统计,过去两年,我国共有24个国产III类ART用医疗器械产品获批,覆盖取卵、制备、受精、冻存等环节。
所以,回过头来看,辅助生殖的发展或许才刚刚开始,而如何突围,无外乎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成功率”,另一个是“性价比”。图片
据智药局监测,今年8月,全球至少有22家药企公布了人员及管线精简情况或计划,一家公司倒闭。
同时,跨国药企们的成本削减计划依旧没有停歇,面对业绩下降,都纷纷拿出了关停工厂、裁员的杀手锏。
8月2日,武田制药宣布,计划关闭其位于美国加州的研发中心,并在美裁员1000人。
而根据2024年上半年财报,药明康德业绩继续下跌,上半年减少了2982名员工。
另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多家基因编辑公司开始大面积裁员,甚至面临出售和倒闭。
例如基因编辑疗法明星公司Tome Biosciences,该公司由基因编辑大牛张锋学生创办,去年12月融资超过2亿美元。
然而大半年后,因为经营不善烧光钱后,将裁员131人,目前该公司已经在寻求买家。
在二级市场,蓝鸟生物这家昔日市值一度触摸到300亿美元的基因疗法独角兽,如今股价不到1美元。
7月底,药明康德发布2024年半年报,业绩全线下滑。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约172.41亿元,同比下降8.6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42.40亿元,同比下降20.20%。
截至2024年6月30日,药明康德员工数量为38134 名。相较2023年末的41116名,减少了2982名。而近一年半以来,药明康德裁员超过6000人。
Arbutus Biopharma发布二季度财报称,公司“决定精简组织”以推进两个临床项目,留下一个中期试验和裁掉 40% 的员工。
Arbutus将专注于用于治疗乙肝的RNAi疗法,以及一款PD-L1 抑制剂。
预计全球员工人数减少 65%,约 300 个职位,其中包括最近将马萨诸塞州的一家制造工厂出售给 Genezen。
疫苗开发商Vir Biotechnology宣布重组并裁员25%,约140名员工,同时放弃了一系列临床前疫苗项目。重组后该公司的成本将减少 9000 万美元。
武田制药在8月份宣布,计划关闭其位于美国加州的研发中心,并在美裁员1000人。在此之前,今年5月,武田制药公布了一项多年重组计划。
7月,武田制药宣布重组计划开始执行,对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工厂的495名员工和莱克星顿工厂的146名员工进行裁员。
据报道,基因治疗公司Lacerta Therapeutics已经倒闭,并出售了其资产。
根据董事会的一份邮件中称:Lacerta成为“在过去几年中早期基因治疗非常困难的融资环境的受害者”。
百时美施贵宝公司(BMS)又宣布了一轮在新泽西州的裁员,计划裁员117人。预计裁员将于今年 10 月开始,并持续到 2025 年 12 月。BMS 并未具体说明受影响岗位的具体职能和地点。
BMS在新泽西州劳伦斯镇经营着两个相邻的园区。其中一个园区是BMS 的公司总部和早期发现部门,而另一个园区是该公司的商业和后期开发团队所在地。
非癌性肿瘤基因疗法,公司recigen 正在裁员20%的员工,并暂停其他几个项目以保存现金流。去年年底,该公司拥有 134 名员工。
生物技术公司Entero也走到了倒闭的边缘,由于债务违约,该公司解雇了所有非必要的员工,撤离了位于佛罗里达州博卡拉顿的办公室,并暂停了所有非必要的研发活动。
开发罕见、慢性和严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方法AN2 Therapeutics裁员50%,停止一项 3 期研究。
此前公司因为治疗难治性MAC肺病的药物疗效不佳而停2/3期临床试验,股价暴跌PP电子网址。
癌症生物技术公司Boundless Bio缩减药物管线,并“适度裁员”。Boundless的临床试验研究招募速度比预期的要慢,促使该公司简化运营。
基因组学+生物医药公司Lexicon Pharmaceuticals正在进行重组,以期削减运营成本,到第三季度末将其员工人数减半,超过 75 个工作岗位受到影响。
尽管Acelyrin的化脓性汗腺炎药物 3 期试验的达到主要终点,但公司仍然转向针对安进重磅炸弹 Tepezza的BIC药物。
在 FDA 拒绝Galera Therapeutics的放射治疗并发症药物一年后,Galera 正在关闭,这家生物技术公司的董事会批准了一项清算计划,将公司的员工人数减少到只有三人。
Viracta Therapeutics 正在全力以赴开展其淋巴瘤项目,暂停其实体瘤项目,约有23%的员工失业。
在 FDA 拒绝和撤回Lykos Therapeutics三篇研究论文之后,这家迷幻生物技术公司正在裁员 75%,大约 75 人。
拜耳宣布在消费者健康部门国际总部——瑞士巴塞尔裁员150人,主要影响负责消费者业务的支持和职能部门。
今年拜耳宣布了一项大型重组和成本削减计划,截至目前已减少 3200 个工作岗位。
由于开发的mTOR抑制剂Fyarro可能在2期实体瘤试验中失败,Aadi Bioscience停止了这项研究并解雇了80%的研发人员。
张锋学生创办的基因编辑公司Tome Biosciences因为经营不善,即将裁员131人。
就在该公司去年 12 月,Tome Biosciences还获得了超2.13 亿美元的融资,但由于无法完成临床前研究所需的新一轮资金,只能裁员。
根据加利福尼亚州的工人调整和再培训通知 (WARN) 警报,基因泰克将在南旧金山裁员 93 名员工。裁员活动将于秋季开始,一直持续到 12 月。
裁员将影响一系列职位,包括多名科学家、质量专业人员、项目经理、IT 专家和一名副总裁。
近日,肿瘤生物技术公司Repare决定“大幅缩减其临床前研究和发现活动的规模”,裁员25%。
罕见病生物技术公司BioMarin计划裁员约 225 名员工,相当于其全球员工的 7%。
主要原因是对血友病 A 基因疗法 Roctavian 的专注范围缩小,以及决定停止开发 BMN 293。
在刚刚结束的2024年8月份,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共计将6款新药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其中,有5款新药拟开发用于癌症治疗,这些抗癌在研产品包括HER2小分子抑制剂、靶向Nectin-4的ADC、抗BCMA×CD3双特异性抗体、皮下注射抗PD-L1单抗,以及第三代EGFR-TKI。
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名单的新药往往针对严重疾病,且在前期临床试验中显示效果或安全性明显优于现有治疗手段。本文将根据公开资料对这些新药进行介绍。
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申报的BI 1810631片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用于治疗携带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既往接受过全身治疗的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这是一款口服选择性HER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中国生物制药于今年4月通过合作与勃林格殷格翰共同在中国大陆地区研发和商业化多款肿瘤药物管线,包括这款zongertinib(BI 1810631)。
根据勃林格殷格翰新闻稿介绍,本次zongertinib被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是基于Beamion LUNG-1临床试验结果。其中,1a期试验数据显示,在可评估疗效的41例NSCLC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为54%,疾病控制率(DCR)为93%,总体中位缓解持续时间(mDoR)为15.8个月。每日一次剂量递增组NSCLC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12.3个月。1b期研究仅纳入HER2突变阳性的NSCLC患者,首次中期分析已完成,患者的ORR/DCR分别为74%和91%。
迈威生物申报的9MW2821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用于既往铂类化疗和PD-(L)1抑制剂治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9MW2821是一款靶向Nectin-4的抗体偶联药物(ADC),目前已经在中国启动了一线期关键性注册临床研究。
今年6月,迈威生物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上口头报告了9MW2821用于多项晚期实体瘤的1/2期临床研究结果及最新进展,研究涉及的适应症包括尿路上皮癌、宫颈癌、食管癌、三阴性乳腺癌等多种晚期实体瘤。其中,在37例可评估疗效的尿路上皮癌患者中,ORR为62.2%,DCR为91.9%,mPFS为8.8个月,mOS为14.2个月。
智翔金泰申报的GR1803注射液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针对适应症为既往至少接受过3线治疗(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一种免疫调节剂和一种抗CD38单抗)的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公开资料显示,GR1803是一款重组人源化抗BCMA×CD3双特异性抗体。该产品治疗RRMM的1期临床研究摘要入选了2024年欧洲血液学协会(EHA)年会。在1期临床研究中,RRMM患者接受该产品每周静脉注射一次,总体客观缓解率(ORR)为85%,其中基线合并髓外浆细胞瘤(EMM)受试者的总体疗效评估ORR为100%。
康宁杰瑞和思路迪药业联合申报重组人源化PD-L1单域抗体Fc融合蛋白注射液——恩沃利单抗被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用于既往标准治疗失败且无满意替代治疗的高肿瘤突变负荷(TMB-H)不可切除或转移性实体瘤。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美国FDA批准的“不限癌种”新药项目中,高肿瘤突变负荷(TMB)是被使用的生物标志物之一。
恩沃利单抗注射液(KN035)是一款皮下注射抗PD-L1抗体药物,患者无需进行静脉滴注,可在30秒内完成给药,大幅缩短给药时间,具有在家自主给药潜力。该产品此前在中国获批上市,适用于不可切除或转移性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或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型(dMMR)的成人晚期实体瘤患者的治疗。
翰森制药甲磺酸阿美替尼片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用于含铂根治性放化疗后未出现疾病进展的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外显子19缺失或外显子21(L858R)置换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阿美替尼是一款第三代EGFR-TKI。值得一提的是,阿美替尼针对该适应症的上市申请已经于8月20日获CDE受理,这也是阿美替尼片在中国提交的第四个适应症上市申请。
根据翰森制药新闻稿介绍,3期HS-10296-304研究已经评估了甲磺酸阿美替尼对比安慰剂治疗NSCLC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研究针对的正是本次被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的适应症,主要研究终点为独立评审委员会评估的PFS。
天泽云泰研发的治疗用生物制品VGR-R01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用于治疗结晶样视网膜变性(BCD)。VGR-R01是一款基因治疗产品。在用药方式上,这款基因治疗通过视网膜下腔注射给药,且只需要注射一次就有望起到相应的长期疗效。
根据天泽云泰新闻稿介绍,该公司针对VGR-R01开展了两项临床研究, 入组了Yuzawa 2期或3期BCD患者,BCVA为≤60个ETDRS字母,即≥0.5 logMAR,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为96~274μm。两项研究结果表明,在2~3期BCD患者中,无论是否已存在视网膜脉络膜萎缩,VGR-R01均可预期使患者获益,包括视力提升与功能性视觉改善。目前,一项多中心的3期研究正在准备中。
除了上述产品,复诺健生物申报的重组人IL12/15-PDL1B单纯疱疹I型溶瘤病毒注射液(Vero细胞)也于8月29日被CDE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用于经标准治疗失败的晚期肝细胞癌。该项拟突破性治疗品种目前尚在公示中。
期待这些在研新药后续临床研究顺利进行,早日为更多的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据国投证券统计,2024H1,医疗设备行业招投标规模约550亿元,同比下滑35%左右,其中,医学影像招投标规模同比下滑45%左右,生命信息领域招投标规模同比下滑50%-60%。
但是,产线涉及这两个领域的迈瑞医疗还是扛住了,2024H1净利润75.61亿元,同比增长17.37%,剔除汇兑损益影响后同比增长22.1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84.96亿元,同比增长89.51%。
这体现出迈瑞的经营韧性,以及医疗器械的刚需属性。虽然受医疗行业整顿及设备更新政策影响,医疗设备招采活动普遍处于观望状态而有所推迟,但临床需求依然刚性,据IQVIA统计,排除产科,2024H1,全国整体手术量同比增长8%。
临床业务量大、需求多的三级医院在2024H1招采预算普遍完成度低,如果下半年不加速招采,可能会对来年的临床诊疗活动开展造成负面影响。
复苏将至。医疗设备更新政策当前已完成各省规划阶段,预计2024Q3开始落地,2024Q4大规模落地,这意味着延迟1年左右的医疗设备采购需求将于2025年陆续释放,医疗器械龙头有望实现亮眼的收入端及利润端增长。
医疗设备行业受刚需力挺,在2024Q1触底,2024Q2以来环比持续改善。据国投证券统计,医疗设备招投标规模今年1-3月下滑幅度在45%-50%,4-7月下滑幅度收窄至20%-30%,8月以来,已能在公开渠道看到有设备更新大项目陆续进入意向采购阶段。
拆分各个业务板块,医学影像行业(口径中不包括超声)招投标规模今年1-3月下滑幅度在50%-60%,4-7月下滑幅度收窄至25%-35%;生命信息领域招投标规模(主要样本品类包括监护、呼吸、麻醉、除颤等)今年1-3月下滑幅度在70%左右,4月下滑幅度约40%,5-7月份下滑幅度收窄至20%-30%;医用超声招投标规模今年1-3月下滑幅度在40%-50%,4-6月下滑幅度约10%-20%,7月环比6月增长13%,景气度强劲回升;医用内窥镜招投标规模今年1-3月下滑幅度在40%-50%,4-6月份下滑幅度收窄至20%-30%,6月环比5月增长约40%,7月环比6月环比增长约5%,景气度也强劲回升。
耗材业务比医疗设备更稳健,成长性由诊疗量决定,受外部干扰更小。迈瑞在几年前提出向耗材相关业务转型,目前国内业务收入构成中,以IVD为首的耗材相关业务的占比已经超过一半,这一比例还会每年不断提升。据IQVIA统计,2024H1,血管介入器械市场同比上升超10%,其子赛道(电生理、起搏器、冠脉介入、神经介入、外周介入等)的手术量增长都非常稳定,普遍高于其他领域,而且手术都在不断下沉,有手术能力、资质的术者和医院都在不断增加;外科领域市场同比增长4.6%,超声刀和缝线市场增长较为迅速;体外诊断市场同比增长4.4%,分子诊断市场逐步恢复,呼吸道联检保持高速增长,病理组织诊断增速为9.1%(受肿瘤发病率增加及手术量恢复推动)。
医疗器械并没有像市场担心的那样垮掉,医疗设备边际趋势已向上,耗材一直在增长。行业全面回暖,尚需等待医疗设备更新政策落地的催化。
医疗设备更新是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据天风证券统计,截至8月中旬,各省公布的设备更新项目涉及投资额已超过250亿元,涵盖医学影像、内窥镜、康复护理类、监护类、检验类、急救类医疗设备。
财政下半年发力空间大,利好医疗设备板块。据财政部官网,2024年1-7月,卫生健康支出11804亿元,同比下降12%,而2024年财政卫生健康支出预算约为22836亿元。
设备更新不是2024年一次性需求,将持续到2027年。长期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加深,职工参保人员结构中退休人员占比提升,人均住院次数增加,未来设备更新政策托底+内生需求驱动,华安证券预计医疗设备的长期复合增速将保持在10%左右。
从器械头部企业中报,可发现部分细分赛道依然在发足狂奔、熨平周期,底层逻辑是创新升级,实现高端领域国产扩容与出海逻辑共振。
国产器械企业从跟随创新逐步向改进创新(me-better)乃至原研创新方向升级,研发费用率10%左右成为标配。国内医疗器械上市公司研发投入总额2023年已达248.52亿元,2014年至2023年复合增速达40%,研发支出占营收比重从2014年6.19%上升到2023年10.59%。
2024H1,迈瑞医疗微创外科增长超过90%,硬镜系统实现了翻倍增长,高值耗材业务如超声刀开始逐步放量。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我国微创外科手术渗透率2021年为14%,美国同期微创外科手术渗透率已超50%,2020年我国微创外科手术器械及配件市场规模达192.43亿元。
迈瑞医疗2023年微创外科的市占率仅为2-3%,正加快腔镜系统+能量平台+超声刀/吻合器布局,将享受行业渗透率、自身市占率双重提升的逻辑,增量空间巨大。目前迈瑞医疗把微创外科归于生命信息与支持领域,未来做大后是否会单列为一大产线?
硬镜系统是迈瑞在微创外科领域的核心布局,其市占率已提升至国内第三。2024年国内硬镜市场规模达到110亿元,荧光硬镜市场仍由进口品牌垄断,国产扩容空间较大。
化学发光仍然是IVD景气度最高的赛道,国产扩容逻辑如火如荼,2024H1,“罗雅贝西”四大进口品牌(罗氏、雅培、贝克曼、西门子)中国区收入增长放缓。
亚辉龙2024H1自产化学发光业务收入7.2亿元,同比增长48.46%,自有产品覆盖境内终端医疗机构数量较2023年末增加超340家,全国三级甲等医院数量覆盖率超70%。新产业2024H1海内外收入增速分别为16%、23%,服务的三级医院数量较2023年末增加101家,继续推动化学发光的国产扩容。
迈瑞医疗2024H1化学发光业务增长超过30%,估计公司化学发光业务国内市占率可能已再超一家进口品牌,排名升至第三(前二为罗氏和雅培)。IVD试剂业务并未受到行业整顿、招标推迟的影响,在诊疗需求持续增长的推动下,体外诊断将长期成为迈瑞医疗第一大收入贡献的产线。
据MDCLOUD关于2022年国内超声影像设备部分中标品牌市占率的数据,飞利浦、GE中标量市占率合计为28.92%,但中标金额市占率高达44.98%,体现出进口品牌中标价更高,拥有高端超声的定价权。
高端超声市场原先几乎被进口企业垄断。据医招采数据,2022年国内高端台式彩超领域前十名供应商外资品牌占8家,市场份额合计86.7%;高端便携彩超领域前五名供应商外资品牌占3家,市场份额合计66.3%。
直到迈瑞医疗2023年推出超高端超声Resona A20、高端心血管超声Recho R9,进口垄断的坚冰开始融化。受益于国产首款超高端超声平台Resona A20放量,迈瑞医疗2024H1超声高端及以上型号营收增长超过40%。
国内每百万人电生理手术量约为130台,而美国则达到1300台,国内电生理市场由进口品牌主导,强生、雅培、美敦力2020年所占份额为86.9%。
由于渗透率、市占率双击,电生理赛道持续高景气。微电生理2024H1营收同比增长39.57%,其中TrueForce压力导管、IceMagic冷冻消融导管等新产品同比增长475%。惠泰医疗2024H1电生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8%,在超过800家医院完成三维手术7500例,同比增长100%以上,公司表示7-8月已出现环比加速趋势。电生理房颤核心耗材PFA导管、高密度标测导管、磁定位压力消融导管预计2025Q1获取注册证,正式进入电生理市场最大的细分领域房颤消融,电生理业务收入有望从2025年开始显著放量。
迈瑞医疗通过收购惠泰医疗,切入仅次于IVD的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心血管耗材领域,其国内市场规模超过500亿元。如果电生理与血管介入类产品将来成为迈瑞医疗的第四大产线,也是顺理成章的。
迈瑞医疗和惠泰医疗将在电生理领域进行合作开发与协同,重点放在PFA、RFA产品研发上,为三维产品如期获批上市并开展房颤手术保驾护航。
在最困难的一个季度,以迈瑞医疗为代表的国产器械龙头仍普遍实现平稳增长。随着医疗设备采购需求陆续释放、耗材临床使用量受益于老龄化长期向好、海外市场加速突破,医疗器械是最有底气穿越周期的增量行业之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十几万横店群演集体调薪,短剧剧组在减少,4年“横漂”加500个群找戏拍
农夫山泉所谓的“真实成分”含量微乎其微,只会营销欺负老百姓不懂科学和常识
无力吐槽!因120都是男医生,某高校女生宿舍值班同学,坚决不让医护人员上楼抢救
2.8亿元!南京富家千金买下父亲上市公司股份,家族另有一家公司上市,市值27亿元
超级中学作息曝光, 刺痛多少人:我们低估这代孩子的辛苦, 他们是最可怜的一群人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